分享到: | 更多 |
互联网医疗能否突破诊治禁区一直备受各方关注。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近日明确: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询。
于是,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热议。网友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赞成的,有反对的。下面就让几位代表说说看,你也可以站队哦!
正方:读懂“禁止网上诊疗”的善意
张枫逸:根据去年8月,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远程医疗包括两类,一是医疗机构之间提供远程医疗技术支持,二是医疗机构利用信息化技术向患者直接提供医疗服务。
可见,卫计委对于医疗机构规范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支持的,所谓的“不允许互联网医疗诊治”实际上是针对现行各种网上诊疗平台。这些网站并不具备医疗资质,对于注册医生的身份真实性也难以核实,一旦发生误诊,患者只能自担风险,维权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刘鹏:开展互联网医疗,或者说进行“网上治病”,明显还不是时候。
一者,处在医学专业的角度来说,当下的网络发展水平,显然还不完全具备直接进行远程看病与诊断的条件。二者,从实际效果与感受上来说,网上看病对患者来说,多少有些不靠谱的感觉。三者,从责任上来讲,互联网医疗中,我们对患者和医生的相关约束等明显还存在空白。
戴先任:“互联网+”并不能完全解决医疗问题,大部分的患者生病后,去医院就医才是最佳选择,远程诊疗不仅可能治不好病,有时甚至会贻误病情。
患者躲在家里求助于网上“神医”,其实也是被逼无奈,也是在躲避现实。当务之急,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优质医疗资源均匀流动,让医院以病人满意度为服务宗旨,解决患者的看病难题。
反方:别急着对“互联网医疗”说不
梁云风:互联网医疗最大的看点就是远程医疗,而远程医疗的优势,则可以归为两点:一是重新配置医疗资源,打破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三甲医院的局面,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二是互联网医疗让医生和患者精准双向筛选,患者根据疾病与专业擅长的医生匹配,减少重复检查、过度医疗。
互联网医疗在减轻患者医疗成本上也有作用。比如全球第一家移动医疗上市公司Epocrates的赢利主要来自向药企收费,2010 年上市时,其用户覆盖了全美40%的医生,75%的收入来自药企。另外还有向医生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等模式,对患者来说减轻了成本。
郭元鹏:现实生活中,由于医疗资源的分配失去了比重,造成了一种尴尬的现象。往往越是基层的医院,医疗水平就会越低。人往高处走,看病也在往高处走。
如果没有“互联网医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到大医院去。而对于一些人来说,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资金的问题。而且,还有一些患者是不能前往的,他们身体已经不适合长途跋涉了。
木须虫:对互联网医疗不可以简单说“不”,甚至静态孤立地因噎废食。从长远来看,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将医疗相关的资源要素,有效地串连起来,重新进行最优排列组合式的供给,从而打破现在封闭独立的“孤岛效应”,实现跨时空的配置,这是互联网改变医疗服务的根本。
当然,互联网医疗的定位,不是医疗网络化,而是互联网技术为医疗所用,医疗是核心,技术是工具。互联网医疗水不到渠难成,医疗顺应互联网信息发展的潮流,应当因势利导主动作为,通过完善立法、健全体制机制破除障碍,推进有序发展,逐步实现互联网与医疗最佳融合。
千龙网:给网络低俗套上长治久安的“笼头” 2009-01-05 |
人民时评:总书记又多了个最受网友欢迎的嘉... 2009-01-06 |
新华每日电讯:推进三网融合仍需“过三关” 2010-07-02 |
单小曦:网络文学发展的新空间 2011-09-23 |
郭震海:“上级没追究就好办”是谁的救命稻草 2012-05-31 |
文汇报:真正考验的是科技与人性的结合 2014-06-10 |
刘 晓:鏖战“双十一”,不是拼噱头 2014-11-04 |
长江日报:让医保联动制度真正“无障碍” 2009-10-10 |
长江日报:让医保联动制度真正“无障碍” 2009-10-10 |
人民日报: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2015-0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