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被召回”既是“严管”亦是“厚爱”
“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是组织部门对现职干部的又一严管手段,显示出组织部门对于现职干部管理的重大决心。
将“不合格”干部召回,对其进行再“教育”,是对“不思进取、无作无为”的“唠叨责怪”,是对“胡乱作为、庸政懒政”的“轻轻拍打”,是对“效率低下、失去斗志”的“大声一喝”。召回的根本目的并非是要处理谁,而是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好干部,将不合格干部进行转岗等处理,从而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
每一名现职干部都应意识到召回制度的重大意义,从此刻起,严格要求自己,不做“中庸先生”,远离被召回的队伍。(夏沫 河北省唐山曹妃甸区委组织部)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打破了其能“上”不能“下”的怪圈。对那些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庸官懒官”,就不能“睁一眼闭一眼”。
好规矩既能惩前毖后,又能治病救人。因为不胜任被召回是件丢脸的事情,想必任何有上进心的官员都会因此受到刺激和触动。只要被召回者知耻而后勇,在红脸出汗后能端正态度、提升本领,依然有机会重回工作岗位证明自己。
干部因不胜任被召回是个好规矩,意味着“治庸问责”逐渐被纳入制度化进程。近年来,不少地方曾掀起过治庸风暴,措施不可谓不严厉,但因为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始终难逃“出错就改、改了再犯”的“死胡同”。如今,基于地方试点经验的“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对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痛批的“为官不为”问题,有了从制度层面治理的希望。(张磊 河北省无极县委组织部)
“召回”是不称职干部的一个好出口
中组部已着手开始系统研究“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制度,反映了有关部门对“为官不为”问题的重视和治理的决心。
也许有人会说,对不胜任的干部直接免职乃至辞退,岂不更好?但问题是,干部不称职,并不一定就是不想为。比如,有的干部在在质监、司法等专业技术部门上,比较得心应手、业绩突出,但调整到管理岗位上便无所适从。将这些干部直接解聘、降职并不合理。从这个角度看,“召回”是不称职干部的一个好出口。
一分谋划,九分落实。对组织部门而言,不仅要扎扎实实开展调研,总结治理“为官不为”现象的经验做法,更要将理论研究转化成实践成果。唯有如此,才能激活干部队伍,形成风清气正的从政氛围。(薛家明 河北省卢龙县委组织部)
不妨多给“干部召回”制度一些期待
与贪污腐败相比,“为官不为”可谓是“软刀子割肉”,不仅危害程度大,而且治理的难度也十分大,敢于在这方面大胆探索,其勇气和精神本身就值得称赞。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干部召回”制度也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对“不胜任现职干部”划定的12种情形,还显得含糊、笼统,不利于具体操作和评价;再比如,对于被召回的干部的处理方式还值得商榷,仅仅是学习几天就又上岗,能不能起到“洗心革面”的作用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会随着研究的深入,逐一得到解决。
心理学的“期待效应”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借用这一效应,呼吁多给“干部召回”制度一些期待,让它产生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效应。(向旭平 四川省绵阳涪城区委宣传部)
新闻评论:“双亮”亮的是根本 2012-07-05 |
人民日报:有严格监督,才有为民本色 2014-01-15 |
周锦尉:向“庸政懒政”行为开刀 2014-06-11 |
新京报:抱怨“官不聊生”是一种“傲娇” 2014-07-23 |
光明日报:“官不聊生”是价值观的扭曲 2014-07-24 |
谭彦德:破解“作风反弹”难题 2014-11-03 |
“让位” 2014-11-24 |
新华每日电讯:消除“太平官”重在改进用人... 2014-12-11 |
剑言刀语:破解“为官不为”期待改革发力 2015-03-10 |
冯创志:深化改革需严惩庸政懒政 2015-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