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摆正私塾教育的位置
就基础教育而言,目前人才培养基本仅是通过全日制学校的单一模式。这一模式未必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限制了部分孩子的个性发展,甚至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某种程度上使其成为“考试机器”。于是,部分家长选择带领孩子“逃离校园”,私塾悄然兴起。其实,从上海的“孟母堂”、深圳梧桐山的“读经学堂”,到白梓霖夫妇的“终南山书院”,私塾的产生有一定的家庭、社会原因,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人们对私塾兴趣的重燃,一方面是源于一些家长不认可目前机械化、狠抓升学率的全日制学校教育,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倡导传统文化有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考试和补短是学校教育的法宝和利器,然而为考试而机械学习,往往很难培养有涵养、懂情趣、会思考的人。私塾注重对学生特长、传统文化、礼仪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不受利益驱动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学校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端,是一种多样化办学的有益探索,因此社会应该给予理解,而非一棒子打死。
那么,私塾一定会杜绝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弊端吗?部分私塾以读经、射箭来牺牲其他学科为代价,对经书的死记硬背往往只能培养出顺从的人,难以培养出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在经济日益全球化时代,孩子们除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团队意识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情商陶冶。私塾纵然带给孩子们很多快乐,但显然无法提升其融入社会的基本能力。一旦走上社会,孩子们是否还会快乐依旧?
作为一名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虽然提倡多样化教育,但认为私塾教育只适合低龄段的孩子。笔者在美国访学期间,探访过不少家庭学校,他们大多在儿童低龄阶段在家由自己或请他人授课,到了高年级阶段便回归到全日制的学校教育。何况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在既无立法又无政策的状况下,私塾教育只能在灰色地带游走,孩子们没有学籍,如何与将来的大学教育接轨?另外,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私塾的办学质量、校舍安全、受教育者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监管漏洞,往往不利于孩子的系统学习和全面发展。
目前,虽然私塾的发展还形不成与学校教育“分庭抗礼”的局面,但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应充分认识到社会舆论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质疑,认识到应试教育制度对学生身心、想象力与创造力方面的束缚,还应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教育体制深度改革。另外,政府部门应给予私塾发展空间,完善义务教育法,允许孩子们选择多样化的学习场所,使私塾逐步发展成熟,同时对私塾监督、教师资质、私塾与公读互转方面进行明确规定。(王海莹)
检察日报:那么多大树…… 2009-10-12 |
检察日报:那么多大树…… 2009-10-12 |
人民日报海外版:巧添人文总相宜 2009-03-19 |
戎国强:是隐遁 更是寻找 2011-04-19 |
严 阳:充满冲突的尘世无处可逃 2011-04-27 |
李 端:桃花源不在山里而在心里 2011-05-03 |
人民日报海外版:巧添人文总相宜 2009-03-19 |
南方日报: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不能慢悠悠 2009-11-11 |
南方日报: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不能慢悠悠 2009-11-11 |
南方日报:监狱调整透露出人文关怀 2008-1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