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0后霸道CEO”,围绕着余佳文在央视上的一番演讲,种种或点赞或吐槽的声音,纷纷扬扬在各个舆论场,似乎指向了某种现象——以余佳文为代表的90后创业者。这一现象,是否成立?实际上,还真得打个问号。
无论是“90后”,还是创业者,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时代节奏中,创业本来就不是“90后”的专利。即使是“90后”,也是由分布在广袤中国,有着不同地域、教育和性格背景的复杂人群构成,恐怕还没有哪个人能够完全代表“90后”或“90后”的创业者。所以,与其抽象地泛泛而论,还不如从余佳文这个“个例”出发,为“90后”和创业者们找到一点共识性启示,这也许才是值得探讨的方向。
毫无疑问,“90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世界,他们直接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真正属于网络时代的人类。和他们相比,过去的人都是“老家伙”,不只是年龄的老,而是创新型思维的结构性陈旧。如果一时不能理解“余佳文”,包括他的思维方式和盈利模式,也是情有可原。而作为一个普通县城走出来的创业者,余佳文的经历,也足以为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提供参考,机遇也许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他们身边,不一定需要重复前辈们的发展方式,属于年轻人的多样可能性,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超级数放大。从这个意义上,余佳文这样的创业者确实值得发掘。
而在余佳文个人身上,最值得赞赏的,可能不是别的,而是充满激情的自我表现能力。这其实也是大多数“90后”生人的强项。他能够对着央视的镜头侃侃而谈,无畏于说一些可能冒犯别人的话语,并在这种表达中暗藏属于自己个人的狡黠。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善于包装自己,往往即意味着风投和各色机遇的青睐。然而,对创业的激情,仍然需要在社会允许的框架里释放。就如同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内容,余佳文的演讲,还是有不少瑕疵甚至谬论。诸如,余佳文在央视演讲时说,鼓励员工去吵、去打架,公司负责医药费,就明显有悖于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守法”的基本价值观。余佳文的“经验”之谈,也未必适宜于每一个年轻创业者。即使成功者如马云,决策最多也只有50%的成功率,更何况余佳文还只是阿里巴巴盘子里的很小一棵菜。如果,由于要扮演好余佳文的死忠粉,而不分是非地全盘接受他的论调,可能就逾越了理性的边界。
需要提醒“余佳文”们的是,太用力于表达,往往就忽视了对世界其他内容的感知。就在两天前,一名“95后”在微博上直播自杀,让网友们“前倨后惊”。我们无法判断,当初那些讽刺、嘲笑、挖苦以及安慰与劝说的评论,对他最后的死亡决心,产生了什么影响,但同样不能抛弃这种怀疑,就是如果他没有把自杀当做一种自我展示,人为制造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局面,而是在理性与情绪的交锋中,让自己的内心去说服自己,是否会有不同结果?
“90后”的美好,在于无限可能,要让这样的美好能够尽情绽放,归根结底还是要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把激情用在坚守理想、积极向上,坚持创新、守法敬业的大方向上。一时的虚名,如果没有真实底子的依托,不过是场浮云。云散之后留下的,才是真正撑起未来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