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又有一名年轻人猝死,又是一个家庭的悲剧。7月8日凌晨,中日医院ICU年轻医生宋韩明,在工作的病区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年仅31岁。据同事推测,其猝死原因在于工作强度太大,宋韩明所在的科室需要经常抢救病人,工作强度在所有科室中处于前列。(《新京报》7月9日)
报道还提及,宋韩明是家中独子,父母都在河南老家,他一个人在北京打拼多年,还没有结婚,平时也很少回老家。他大把的时间都泡在医院里,常常连夜工作。
其实,通过像宋韩明这样隐身的“拼命三郎”,可以勾勒出这样的群像:他们的家庭条件一般,外貌并不出众,也不善言辞,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并在大城市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们做事非常认真,娱乐活动不多,下班之后依然泡在单位工作——吃苦耐劳的习惯,让他们的单位领导非常满意。不过,他们也是单位里最累的人。
为何这群年轻人如此拼命工作?
原因很简单,缺钱!他们所在城市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即便住房与人合租,每个月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便再节俭,交通费和伙食费都是一笔固定的开销。于是,他们就选择大多数事件在生活成本最低的地方——单位——活动。有一个“北漂”就说起,自己在单位可以吃食堂,累了就上网放松,不需要花多少钱。他们最大限度地拒绝娱乐活动,拒绝人情往来,而工作正好是他们逃避这些压力的借口。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单位交际网络中的“边缘人”,同事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这些“拼命三郎”就像许三多一样,看似有些倔强,但他们都有一颗渴望“逆袭”的心。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大城市中找到不错的工作,由于家不在这里,他们能获得的社会支持并不多。这些年轻人通过考试脱颖而出,他们的竞争意识往往非常强,即使进入工作岗位,也大多有“完美主义”情结,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加压,希望通过努力工作,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境遇,最终在大城市扎下根来。
上述这一切都应该被理解。毕竟,年轻人刚踏入社会,按照“社会资本”理论,他们没钱、没人脉、没地位,除了通过工作来改变命运外,实在别无他途。但是,他们以单位为家整天泡在工作上,给他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风险,长期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让他们逐渐异化。长期压抑自己,难免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表现之一就是有的年轻人越来越古怪。单位的领导别总是给“拼命三郎”加压,不妨更温情脉脉一些,从领导的角色转变为师父,多给年轻人一些人生指导,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最大限度地缓解他们的焦虑。或许有一天,当他们不再与自己较劲,不再在人群中“隐身”,能成为融入单位且保持快乐的“拼命三郎”时,他们终将成为人生赢家。
劳累过度猝死是社会之痛 2009-12-01 |
中国青年报:逃离大城市未必逃得掉生存压力 2009-11-20 |
中国青年报:逃离大城市未必逃得掉生存压力 2009-11-20 |
妮 妮:拿什么拯救未老先衰的大学生 2012-03-20 |
数字点击 2012-05-24 |
唐 钧:“慢慢走”不离口为何还慢不下来 2012-11-13 |
唐 钧:“慢慢走”不离口,为何还慢不下来 2012-11-14 |
中工时评:六旬环卫工猝死谁之过? 2013-12-27 |
堂吉伟德:职场可打拼但不可“用命拼” 2015-04-08 |
中国青年报:靠什么让白领炮灰们慢下来 2009-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