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肿瘤内科大夫林德树参加了40多场葬礼,祭奠的对象全是他主治的患者。(8月2日《中国青年报》)
这条消息让我想起了体制内颇为流行的“最后一公里”。在公众印象中,医生对于重症病人,就是尽力将其往生的方向拽,在病人最后的日子里,给予最好的专业关照。医生的努力,往往做到病人最终告别人世那一刻,病人家属就感激不尽了。而这名大夫显然将“最后一公里”延伸到了葬礼。
这“最后一公里”,最开始,他是作为一种反思的旅程,怎样才能让病人过好最后的时光,让家属不留遗憾;后来,他参加患者葬礼的理由就是尊重,见证了病人和家属为生做了那么多努力,他们值得敬意。
在众所周知的医患关系下,有多少医生会去这样延伸“最后一公里”,林德树却成了常态。他常常不忍直视无望病人的眼神,没有医生通常面对生死的超然,却有面对死者的底气。他努力让病人有尊严,坚持到病人家随访。一句话,他与患者和家属结成了同盟,把病症作为他们共同的敌人。
这种模式值得基层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对照。把党的关心和政府的服务做到位,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有始有终,全力以赴。事情本没有“最后一公里”之说,有人人为地在末端划出一段,也就有了“最后一公里”。估计林大夫压根就没有这个概念,救死扶伤,践行人道,该走多远就走多远。
对于上级或领导来说,基层工作人员也是你的服务对象。当你盯住他们的“最后一公里”动力不足时,可曾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末端。推进工作,只知压力传导,没有给力支持;出了问题,只有冷峻追责,少有共同面对;上下相处,多有工作见面,鲜有心灵感应。“出了问题我查你”,但解决好执行层本身的问题,比领导直接下基层处理具体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就像医生在医术之外的功夫,有时比医术更管用。
基层执行层的状况显然不宜与重病号相提并论,倒是林大夫将病人与病症区别开来,值得许多领导借鉴。从医与为官的一致性,早被传统文化,也被现代科学所认可。明白了谁敌谁友和自身使命,过程不一定有显性的“最后一公里”,工作却是水到渠成的事。
白剑峰:“度娘”何以成“名医” 2014-07-04 |
王君平:打通多点执业“最后一公里” 2014-08-15 |
我在我思:有一种责任心叫“给亲戚办事” 2014-09-04 |
有一种责任心叫“给亲戚办事” 2014-09-04 |
高 路:比路人还冷漠的无情 2014-09-04 |
王 地:政府部门“踢皮球”,该休矣 2014-10-23 |
庹新岗:医患之间应多些换位思维 2015-11-06 |
希姐老矣,尚能选否 2016-09-18 |
飞机上的急救彰显医者伟大 2017-03-01 |
医生在ICU累晕,谁来减压? 2017-05-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