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1995年白十源陪王世襄老先生饮茶。
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的古牌楼。
汉代贝叶经。
杨丽娟
北京西四环的四季青,隐匿着一座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徽州古祠堂。原本根植于徽州绩溪县的它,跨越1000多公里空间和近500年时间的距离,承载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来到了北京这个繁华的现代都市。
进入祠堂,穿过自然采光的天井、雕工考究的戏楼、曲折幽静的回廊,来到藏经室,被誉为“佛教熊猫”的贝叶经静静安放。来自西藏、新疆乃至西亚、南亚的它们,携藏着古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密码,来到了这座古香古色的中式古建筑。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在这座充满东方文化韵味的建筑内,在收藏着大量贝叶经的藏经室旁,由国际奥委会主办、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组委会承办的中外艺术家联谊会顺利举行。古代建筑与当代艺术交相辉映,200多位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国际友人一时流连忘返,连连称赞。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坦博艺苑创办者、徽州古建和贝叶经的收藏者、2008年奥林匹克美术大会的总策划白十源。
1.
师从王世襄,迈进收藏门
温文尔雅,腹有诗书,第一次见到白十源的人,都会忍不住这样评价他。但事实总让人大吃一惊——儿时家境贫困,成绩优异的白十源初三都没读完,就主动考取了减免学费的技术工人学校。别人夸他腹有诗书,他总是笑着接上一句:“我就是个小学毕业生。”
话虽如此,可白十源与书的缘分从小就深。直到今天,他都记得小时候父亲曾对他说:“咱家现在住的房子是纪晓岚当年总揽纂修《四库全书》时存放图书的书库。”年幼的白十源把这话默默记在了心里,他对书的兴趣似乎从那时起就欲罢不能。
家里没有藏书,但凡看到带字的纸,白十源都会拿过来翻来覆去地看,用奶奶的话说,就是“把能数的字都数完了”。小学二年级时,白十源家搬到了崇文区(今东城区),崇文区图书馆距他家不远。小孩子办不了借书证,白十源就拿着父亲的借书证跑去借书,图书馆的管理员看是孩子,不肯借,白十源就央求父亲陪他去借。好不容易两三本书到手,他读得如饥似渴,没几天就看完了。就这样,小小的白十源在崇文区图书馆囫囵吞枣了不少精神食粮。
那会儿正值“文革”,图书馆里真正适合孩子看的书并不算多。今天的白十源回想起来,也只记得看的书有“物理、化学、科技,还有那会儿流行的《金光大道》之类,逮到什么看什么”。
除了爱书,童年的白十源还爱归置东西。只要家里翻出个小玩意儿,他都收置起来。
在小伙伴眼里,这样的白十源多少有点怪。可在老人眼里,白十源却格外招人喜欢:好静、坐得住、爱惜东西……因此,当王世襄老先生得知他有心学习收藏时,当即欣然同意。
著名的文物专家、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怎么会认识小辈的白十源呢?原来,白十源的祖父不仅是民国时期的大商人,还是收藏家,结识了王世襄等志同道合的朋友。儿时喜欢读书的白十源,就给王老先生留下了知书达理的印象,何况,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几乎没有年轻人对老物件、老古董感兴趣,白十源就是个例外,受老人家们的影响他有这方面的兴趣,王世襄老先生自然是极力支持。
就这样,工作之余,白十源跟随王老先生迈进了收藏的大门。那时,潘家园古玩市场还不见踪迹,收藏爱好者们最常逛的是象来街市场,也就是现在宣武门附近的长椿街。象来街上自发形成的古玩小市中,一溜儿的地摊摆开,看似简陋,东西却不少,古钱币、玉件、小汤碗、官窑花瓶,乃至书画等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今天看来相当珍贵的古玩,那时真是当小玩意儿随手卖。比如,1979年白十源曾花5元钱买了一个康熙官窑瓷瓶,2007年拿到拍卖市场,瓷瓶被拍到了1920万元。
白十源记得,王老先生每次和朋友去古玩小市,都不忘带上他。每次在一起,王老先生总是一边挑选,一边随手给他指出几个有趣的要点。后来,他还认识了启功、刘九庵等一大批现今文化界的泰斗人物。于是,在一个古玩实物丰富且不算昂贵的年代,白十源跟着启功、王世襄学习书画和木器,跟着刘九庵学习瓷杂,有时还跑到徐邦达、史树青老先生家里拜访,带他迈进收藏大门的“师资力量”简直令人咋舌。更为难得的是,这样大师级别的老先生还常常跟白十源一对一的“教学”,一次次通俗易懂的聊天和实践中,他慢慢积累了判断古玩年代、材质、工艺流派以及辨别真伪的大量知识,也逐渐积累下了个人最早的一批藏品。而随着知识储备和藏品潜移默化增长的,还有他对藏品背后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