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事兼好友钱谷融先生去世两年之后,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也于近日驾鹤而去,享年105岁。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文坛的重大损失,徐中玉的离世和近几年周有光、杨绛等文化名人的先后辞世似乎在提示世人,囿于生命规律,出生于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世纪老人,已经可以用花果飘零、凋谢殆尽来形容。
尽管每个人个性不同,但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气象。生长于20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那一代,生而带有士的传统,经历了共和的洗礼,也品味了战乱的辛酸;承受了运动的考验,更有许多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赢得了生命的第二春。所以他们的身上,常常更多地有一种生命的韧劲,有一种超常的冲淡,有一种“恶补”般的勤奋,有一种“匹夫有责”式的感恩。徐中玉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时代中人。
徐中玉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参与编写的《大学语文》,但其实他是中国文艺理论界泰山北斗式的人物,长期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和《文艺理论研究》主编,为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徐中玉为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走的是“刚健”的风格。据说徐中玉做古代文论研究的时候,非常善于运用卡片搜集资料并不断分类整理,从大学三年级起,徐中玉形成做卡片的习惯,困境中也不曾间断。这种一个卡片一个卡片积累的方法,看起来并不飘逸或者高明,但一步一个脚印,却可以更好地给后学铺路,为初学遵循。
徐中玉为了文艺理论的建设和发展,走的是“中正”的路子。在文艺理论众声喧哗甚至迷失自我的时代,徐中玉坚持联系实际生活,紧扣当下社会的宗旨,正如其弟子所言:“他的古代文论研究关切着自己所处的时代,面对着文学现状的需求。在他对故纸堆几十年如一日孜孜汲汲整理发掘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时代涛声的有力激荡,总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对于文艺理论介入现实,发挥承担社会责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中玉的《大学语文》为什么能够赢得最大范围的接受和欢迎,同样因为徐中玉选编篇目时秉承以上的风格和路子:能够体现高尚的理想、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够深刻反映历史上、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能够表现真挚的思想情感、智慧理性与审美价值等,所选的现代文学部分,要能够表现时代精神与民族特色,外国文学作品也须对我们的社会进程有所参考。
治学如此,做人亦同。《周易》有言:“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徐中玉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宁折不弯”,始终保持自己一颗纯粹的心,一个至真至诚的人格:2013年徐中玉捐出生平积蓄100万元和5万多册藏书,设立“中玉教育基金”,而自己却“生活十分简朴,饮食也是粗茶淡饭,保暖鞋已经打了好几块补丁。9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书桌、五斗橱、沙发、茶几、床等,没有一件新式家具”。
当代哲学家牟钟鉴说:“中华民族是刚健中正的民族,不卑不亢,坚毅而好礼,矫健而多姿,既不会像羊那样怯懦,也不会去效法狼性的凶狠,而会像游龙出渊,腾飞在天地间,给人类带来甘霖与和平。”从徐中玉及其同时代人身上,我们能看出这样一种时代与民族的精神在承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