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画作架起了人际之间的沟通桥梁,将亲子之爱、家乡之爱和对生活的赤诚热爱融注其中,填补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理空白”,潜移默化之中也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生在世的那股精气神和乡愁文化的气韵传递给了世人。
在向日葵绽放的盛夏,83岁的“梵高奶奶”常秀峰走了。
这是一位淳朴的农村老太太,几乎不识字,年过70岁才开始画画,却让无数人深深爱上了她笔下的向日葵、山楂树和乡村田野,在网上有不小的知名度。由于画风颇有“后印象派”风韵,被人们称为“中国农村的梵高”。她曾经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两次上“鲁豫有约”,画作被法国著名摄影师鲁斯本、台湾马英九等人士收藏。
看似传奇的“梵高奶奶”,原本也和许许多多的普通老人家一样,是“老漂族”的一员。儿子在城市奋斗立足,她也随之离开生活一辈子的村庄,来到高楼大厦林立的陌生他乡。不一样的是,为了给小孙女讲故事,讲故乡的风物,她拿起了画笔,将记忆中的乡村一点一点地描绘了出来,展示了非凡的绘画天赋,给无数人带去了温暖。
“梵高奶奶”走了,留下了百余幅绘画作品,也把那自然纯朴又饱含深情的“乡愁”,永远地留在了人间。瓦屋、田埂、小径、苹果树、向日葵、山楂树……她的画里,永远是中国最普通的乡村图景。没有技巧和章法,却弥漫灵气和生机;不承载所谓艺术表达,却洋溢着浓烈的记忆和感情。恰恰是这种最质朴的表达,流淌出纯粹的本真之美,触及到人们内心柔软的部分,勾起了每个人心中的乡愁。
“梵高奶奶”的画作,充满着阳光、希望和热爱,传递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梵高画过向日葵,她也画过。但她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的苦”。而她画的向日葵长在土地里,“有土地滋养着它,有水滋润着它,就像我画它的心情一样,很幸福。”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她一直坚持着画画,即便生命最后缠绵病榻的这几年,也时时不忘心中热爱。无论艳丽温暖的色彩,还是一丝不苟的坚持,传递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
人们之所以缅怀“梵高奶奶”,还在于她带来的启发。身为一位年迈的老人,“梵高奶奶”人老心不老,不仅有自己的兴趣和寄托,还将画册义卖所得捐赠给贫困地区,身体力行地展示了晚年生活的更多可能性。而她的画作架起了人际之间的沟通桥梁,将亲子之爱、家乡之爱和对生活的赤诚热爱融注其中,填补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物理空白”,潜移默化之中也将堪称无价之宝的人生在世的那股精气神和乡愁文化的气韵传递给了世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甚至是后工业社会急剧转型的大背景下,“梵高奶奶”留下的“遗产”具有深远启示意义。
一笔一画皆是心血,一言一行尽显精神。感谢“梵高奶奶”留下的“无价之宝”,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