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一则“他坐在路边吞下第11个包子”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一位坐在街边马路牙子上的消防员一手拿水,一手握着包子,旁边人问“包子好不好吃?”他咀嚼着点了点头;“这是第几个了(包子)?” 他腼腆回答道:“第11个。”(8月11日 澎湃新闻)
据了解,视频中这位消防员名叫吉侯牛培,来自四川省雷波县,彝族人。8月10日苏州市太仓消防救援大队城西消防中队接到排涝警情,随即赶赴现场;从当天下午3点多,一直在现场进行处置, 由于救援过了饭点,便利用消防车回单位更换装备的时间,从单位食堂带了些包子给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充饥。
为了抗击台风“利奇马”,消防部门利用回单位更换装备的空隙,拿出从单位带来的食物给消防员充饥,一瓶水,一些包子,就是这些消防员持续12个小时工作后的充饥物。该视频一经转发,引发网友纷纷点赞,网友的点赞不仅是认可、支持,更是感动与戳中泪点。
“第11个包子”并不是说明消防员胃口好,能吃这么多包子。而是说明排涝救援过程中形势严峻、条件艰苦,消防员只能吃便餐充饥,然后尽可能地节约时间,将时间与精力继续投入到排涝救援工作中。这个时候,在视频前的网友可能正在吃香的喝辣的,闲暇之余还刷着微博、朋友圈,但是,救援一线的消防员却是靠着一个个包子充饥。
很多网友因为消防员的“第11个包子”泪目了,就是因为其舍己为民、履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实干打动了人民群众。“第11个包子”能够戳中泪点也说明了社会公众对正能量的点赞以及对正能量的渴望。然而,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员,为了让社会公众沐浴在正能量之下,为了让社会风气向上向善发展,就不能让“第11个包子”的正能量只停留在感动层面,还应该通过友善的行动将之传递,滋养环境、温暖人心。
比如在天灾面前不信谣、不传谣,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就是在为安民心、稳民情做出力所能及之事。或者在消防员排涝的过程中积极配合、听从安排、团结互助,就是在为促排涝、帮救援贡献自身的力量。这些都是人民群众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方式。
社会环境中总是不缺正能量,也不缺发现正能量的眼睛,在网络新时代,那些打动人心的细节分分钟都可以被“抓拍”,社会中缺的恰恰是将正能量通过实际行动予以传递过程。如果屏幕前的网民都能够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力”,那么感动就会升温,干部与群众,群众与群众之间就会更加和谐友爱,任何种困难都会在齐心协力之下被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