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都有梦想,但是理想要高雅一点,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现在有些年轻人有不太好的倾向,理想是赚大钱,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袁隆平还表示,他“最担忧”的是“年轻人不搞农业”。
“向前看”意味着志趣高雅、胸怀远大。“向钱看”意味着一门心思赚钱发财,物质利益至上。一个社会要进步,一个民族要振兴,需要年轻人将个人理想和时代需要紧密联系起来,以理想主义的精神努力“向前看”。然而,一段时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事业追求上热衷于“向钱看”。研究了半辈子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老先生担忧年轻人不搞农业,寄语年轻人:“要向前看,不要专门向钱看。”这又何尝不是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深切提醒。
如果年轻人都不搞农业,以后粮食安全怎么保证?如果年轻人不肯问津农林渔牧等行业,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打底作用的第一产业将何去何从?如果考古挖掘、文物修复、非遗传承这些领域出现更严重的人才断层,我们今后靠谁去寻根溯源?如果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拼命往互联网、金融等行业涌,中国制造业的未来靠谁支撑?把许许多多类似的“如果”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袁隆平老先生的担忧绝非杞人忧天,他实则引出了一个关于如何科学进行人才引流的大问题。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年轻人应该以造福社会为己任,结合自身特点向各行各业分散流动,适应社会方方面面发展的需要。教育引导年轻人立鸿鹄之志,择利民之业,向老一辈科学家学习,甘守清贫、坐得住冷板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应从社会分配的角度审视社会上出现的“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一个职业“热”,往往对应着收入高、待遇好、赚钱多。一个岗位“冷”往往对应着工作条件艰苦,收入和付出不匹配。怎么办?整体提高冷门职业、艰苦岗位的薪酬待遇,让岗位的艰苦程度与薪酬分配正相关,以此吸引更多年轻人的脚步。如此,“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就能得到一定缓解。事实上,历史上我们也出现过“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冲突,也是用优化社会分配的办法解决的。
“向前看”是我们必须固守的价值追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合法合规,“向钱看”本身也无可厚非,相反,合法赚更多的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又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从社会现实来看,这一代年轻人经济压力比较大,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这样的“向钱看”亦符合“向前看”的大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分配机制足够科学灵活,让更艰苦的工作匹配更高的收入,“向钱看”与“向前看”就并非决然对立。相反,还可能达到统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分配的调整有时难免出现滞后。对于一些短期内无法以收入、待遇的提升来缓解“人才荒”的职业和岗位,则不妨给予更大的荣誉倾斜。政府、社会和媒体应该对一些社会急需的特殊行业、艰苦岗位、冷门职业给予更多关注,提升社会评价,增强其职业荣誉感,缓解“向钱看”与“向前看”的冲突,引导天下英才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