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社会面貌、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巨变。这是亿万劳动者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奋力拼搏的结果。为向他们致敬,国资小新与国资报告分批推出中央企业不同战线、不同岗位党员干部职工的“初心故事”。
今日推出第十五篇。这是一个特殊的故事,主人公不是“人物”,而是设备;它不会说话,却在默默无闻的奉献中,见证了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风风雨雨。
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水电分厂,矗立着一台“功勋设备”,它是1957年安装并投入使用的苏联进口9米立车。62年来,它见证了我国发电设备实现了第一台单机容量0.8兆瓦机组,到如今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1000兆瓦机组的飞跃。
虽历经岁月沧桑,但它仍然与先进的数控设备同台竞技,为电站重大部件的生产贡献力量。时光倒回上个世纪50年代,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诞 生
2000列火车皮大豆,换来重型车床
1951年6月6日,哈电集团第一个骨干企业——哈尔滨电机厂诞生,这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
据老一辈人讲,新中国用2000列火车皮大豆,与苏联以“易货”的方式换来了这台当时技术性能世界最高、加工直径亚洲最大的重型车床。
分期分批交付给苏联的2000列火车皮大豆,相当于新中国当年两个农业县一年的生产总值。
1957年,9米立车正式落户哈电集团电机公司。这台庞然大物由54台电动机、28块仪表组成,最大承重220吨;卡盘直径8.75米,加工直径2.5米至12.5米、最大高度5米。在36米宽近200米长的巨大厂房内, 9米立车俨然是个巨人。
如此关键的设备,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也非常高,当时流行一个说法:“八级干、七级看、五级六级满地转”。“级”是衡量工人师傅技术水平的标准。尽管当时八级工的数量屈指可数,但也只能是八级工才有“资格”当9米立车的主操作者。
当然,与级别相匹配的还有相应的工资待遇。那是个工资发现金、物品凭票购买的年代。八级工的月工资是108元,10元一张、一捆10张,被身边的人戏称为开工资“不打捆”、“老高了”。据说当年的三级工工资是38.9元,能养活全家5口人,车间主任工资也没有八级工高。直到现在,9米立车对主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同样很高,职级要在“技师”以上。但高附加值的同时,也要付出高辛苦,9米立车从服役以来,除了大修或出现故障临时检修以外,几乎24小时不停机,操作人员一般是三班倒或者四班倒。
建 功
新安江、刘家峡、葛洲坝……与它有关!
上世纪六十年代,连同前苏联专家一起撤走的,还有宝贵的技术资料。
工厂一段时间处于技术真空期,认识俄文字母的职工寥寥无几,初中文化水平的操作者要重新学习技术,设备要连续运转,产品要及时交货,这都是面临的难题。没有原始的设备施工图,一旦设备“感冒”,操作者就用笨方法“治疗”,在不影响使用的前提下,干脆拿起钳子剪断坏掉的线路,让设备恢复正常运转。直到现在,当初安装时的28块仪表已被陆续淘汰掉,54台电机也仅留下了常用的几台。
在缺图纸、缺技术、缺经验的情况下,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号召下,1959年,老一辈哈电人自主研发出新安江72.5兆瓦大型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周恩来总理为其亲笔题词: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
1969年,国内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刘家峡机组投运。1980年代,葛洲坝电站机组获得国家优秀新产品称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并获得了发电设备产品首个国家优质金奖。1990年代,哈电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了水口、隔河岩、五强溪、二滩等电站机组。
哈尔滨电机厂在中国电力发展史上创下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记录,9米立车都参与其中,功不可没,这也是“功勋设备”美名得来的原因。
成 长
绝不放弃自主科研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
哈电集团焕发出了勃勃生机,电机厂也迈开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先后向美国、加拿大、土耳其、伊朗、尼泊尔等国家出口了一大批发电装备。
1990年代,正当哈电集团为三峡机组的研制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划的时候,一股合资风漫天漫地地刮了起来,而且愈刮愈凶,诱惑力很大。然而,合资的前提是取消自己的科研机构。“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我们不能没有自己的发电设备、民族品牌。哈电没有被风靡一时的合资风吹晕,拒绝了合资,同时抓紧了自身建设,加速了前进步伐。
依托三峡工程,哈电集团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发展之路。三峡机组的生产制造,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单是三峡左岸8台机组中,就有108个大型部套和部件,生产和设备全线紧张,如何更好地保证三峡产品的加工质量成了重中之重。9米立车这台“功勋设备”,老骥伏枥,再立新功。由它来完成的其中大型部件达到精品标准,3000吨推力瓦的形位公差竟控制在了2道以内,仅为一根头发丝的三分之一,平行度相当于“镜板”级别。
在4年1个月零八天的时间内,哈电集团制造出了三峡右岸4台机组,开启了我国巨型水轮机自主设计的新纪元。三峡右岸机组的设计制造,实现了“一台比一台好”的目标,部分技术“独步世界”。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带来了50多台巨型水轮发电机组制造合同,相当于再造了两个新三峡。
一台台“精品”的成功出产,刻录着9米立车的赫赫功勋。2007年,9米立车也披上了“新外衣”,显得更加神清气爽。在生产高峰期,9米立车平均一年能加工上百个工件,最小的是十几公斤一块的压板,排成一圈24块;最大的要数黄登转子支架中心体,重量几乎达到了9米立车承重极限:产品质量件件一流,9米立车操作者所在的班组也被誉为“公司安全质量优秀班组”。
升 华
“洋设备”换上“中国芯”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客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加工难度日益增大。而这台陪伴着祖国装备工业发展走过几十年的制造设备——9米立车,也一直以与时俱进的身影在这个大潮中前进。
几十年来,通过多次对设备有针对性地大修改造,9米立车这台“老设备”不断增添着“新动能、新本领”,“老当益壮”地发挥着新的作用。
从用废旧刀杆、螺帽固定工件,操作者“跳到”运行中的9米立车卡盘上测量工件尺寸,到利用数显、电脑监控加工工件的参数和进程,聪明的工程师逐步对设备进行电子化、国产化改造,直至给“洋设备”彻底换上了“中国芯”,为“中国制造”源源不竭地贡献着力量。
在机械加工设备中,最为关键的两个“核心”要素是液压系统和电气系统。在多年的改造中,如今这两个系统已经完全实现了国产化,性能更加优异。
润滑系统改造前故障率较高,哈电集团将其更换为国产化大流量双螺杆泵,在夹盘原有温控系统上增加了移位传感器,灵活调整夹盘浮起量,不仅保证了加工质量、拓展了加工能力,还有效降低了设备故障率与停机时间;
直流调速装置、主电机的国产化替代,让设备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维修更加简便;
3处温度检测元件热电偶的国产化更替,更是有效保证了机床的安全稳定运行;
……
时光飞逝,很快就到了2016年,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白鹤滩项目投产在即。
白鹤滩的部件加工尺寸大,相对其它产品精度要求更高。为了满足要求,操作人员使用9米立车,在设备上安装雾化泵、在工件上涂抹润滑油,终于将工件平面度控制在了0.2毫米以内,得到了白鹤滩项目监理人员的高度赞誉。
此后,其余待加工的环板陆续运到9米立车生产,全部达到精品标准。
随着发电设备市场的发展变化,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更为先进的数控设备发挥了更为突出的作用。
但9米立车依旧保持着它的初心,为产品的按期完工、高质量制造保驾护航。
育 人
为青年才俊成长铺就绿荫大道
60多年来,9米立车完成的不仅仅是产品加工,这个不会说话的老师,为青年才俊铺就了一条成长、成才的绿荫大道,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工匠和管理人才。
1960年代,周恩来总理到工厂视察,视察工作中,总理没有忘记这台“国宝”设备,特意来到9米立车前,当年的主操作者傅维章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凭着虚心好学、兢兢业业的工作干劲儿,年纪轻轻便担当重任。见到总理来了,傅维章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总理热情地与他握着手,关切地询问生产情况,傅维章既羞涩又紧张地回答着总理提出的问题。
时隔一年,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再次来工厂视察,再次来到了这台“国宝”设备前,看着这台旋转着正在加工工件的9米立车,总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突然,总理转过脸问道:没看见小傅同志,小傅同志还在这里工作吗?周围的人员满脸惊讶,总理不但没有忘记这台“国宝”设备,居然还记住了傅维章。
当时傅维章因厂里临时安排了其他任务,并没有在机床旁。工作人员把傅维章叫到总理身边,傅维章向总理汇报这一年来,9米立车加工的重点产品,以及一年来自己的收获、成长。
这段令人难以忘却的往事在傅维章心里扎下了根,逢人便提起,末了还不忘一番感慨。直到现在其他人说起这件事,依旧能体会到傅维章当年的心潮澎湃。在这件事情的激励下,傅维章在9米立车岗位上更加努力,工作业绩更突出,并先后担任了车间副主任、分厂副厂长、党支部书记、党委书记等职务,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模范。
9米立车自1959年投运到现在,先后经历了六代操作工人的执着和坚守。
1987年入厂的孙明臣,来到企业不久便与9米立车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孙明臣介绍,当年他在9米立车上夜班,清晨时分,总会看到退休多年的老一辈操作者在遛弯,特意走到9米立车跟前,看看这儿、摸摸那儿,似乎是在爱抚阔别许久的游子。
现在的主操作者杜平,也是每次出差下了飞机就直奔9米立车,似乎只有见到设备平稳运转,心才会平稳落地。1999年,杜平从水电分厂原轻金工段调到9米立车工作。20多年来,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活儿必须得干好,既要对得起领导的信任,更要对得起“功勋设备”这四个大字!多年的潜心钻研,杜平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只要一听到9米立车的声音,就能辨别出加工中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一代代操作者的成长,不仅仅是缘于个人的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何尝又不是9米立车这样的“平台”的培育呢?
62年来,9米立车参与并见证了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由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
葛洲坝、刘家峡、白山、三峡、溪洛渡、向家坝、荒沟、仙居、溧阳、白鹤滩等等,这些国内标志性水电站项目建设,都有9米立车的身影。加拿大、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等,世界众多电厂、电站也遍布9米立车加工过的产品的身影。
如今,9米立车也走过花甲之年,这个曾经厂房里的第一“巨人”,淹没在了企业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的浪潮中,淹没在了家族里不断增添的众多现代化的高大的数控设备中。
小新说
习近平总书记说:“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优势,乘势而为,做强做优做大。”
9米立车眼里的70年,是中国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70年,更是新中国在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征途上砥砺前行的70年。
与共和国同步走来,与新时代并肩前行。在打造一件件大国重器的过程中,像9米立车这样的“功勋设备”的身影几乎随处可见。我们永远铭记它们的功绩,铭记它们背后一代代为国奉献的央企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