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图:吴瑛
第一次匆匆剪断长发、第一次逼着自己吃中药、第一次穿成人尿不湿……这是一批“90后”的诸多“第一次”,也是无怨无悔的“逆行”印记。
1月24日晚,海军军医大学医疗队抽组150名队员,奔赴湖北疫区担负救治任务,当晚11点50分抵达武汉,进驻汉口医院。
医疗队中,有43名“90后”女护士,平均年龄只有25岁。“我们虽然年轻,但我们经验很丰富。”一名戴着口罩的护士说。口罩遮住了她大半个脸庞,只露出清亮的眼眸。
▲ 在驰援武汉的军机上相伴入眠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护士孙青,是43名“90后”女护士之一,在得知有驰援武汉的任务后,这个1990年出生的安徽姑娘第一时间报名并写下决心书。
“因为我是一名医务人员,也是一名文职人员,更是一名党员,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使命。”
这样的除夕夜,对于胸外二科的张子轩来说,同样“浓墨重彩”。
“凌晨5点接到任务电话就开始买票,叫醒还在熟睡中的父母,把刚放到家中的生活用品又重新打包,在火车站匆匆告别,安抚父母让他们不要担心,前往更需要我的地方。”
张子轩说,早上7点坐上离开家乡的高铁,此时,距她到家还不满48个小时。“没有国,哪有家?如果大家都只想自己,那何以配得上白衣天使这个称号。”这个“95后”姑娘动情地说。
“只要需要我,我就可以!”当听到驰援武汉任务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98后”姑娘徐文清丝毫没有犹豫。
“当我小心翼翼告诉妈妈的时候,妈妈很骄傲地说:‘去吧,孩子,去那里要好好听安排,等你回来了,妈妈给你煲汤喝。’那一瞬间,我为我的妈妈这样理解我感到温暖。”
徐文清说,很多人问她,为什么你这么小就选择去那么危险的一线?“我想用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来说:2003年的非典你们保护我们成长,这一次换我们来保护你们!”
义无反顾“逆行”武汉背后,43名女护士夜以继日、沉着应对,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写下忠诚和希望。
▲ “90”后们转运行李物资
到武汉安顿好的第一天,源源不断的物资就开始到达,徐文清所在的小组负责搬运和清点物资。第二天,她又收到紧急抽组支援的通知,被分在上海医院所在的普通病房呼吸科一病区。
“第一次进入病房时,我也很紧张,里面5名护士来回忙碌,病房铃声不断响起,但她们没有怨言,还在不断总结和简化程序。”
徐文清说,第一天上班需要6个小时,在上到第4个小时时,由于防护服的不透气,N95口罩的密闭性,让她觉得喘不上气来,“我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在角落里缓一缓,然后继续工作。”
第一次进入汉口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看到一个个患者殷切的眼神,孙青泪目了。
“很心疼他们。”一个上海的患者看到她,知道她从上海来支援武汉,拉着她的手哭着说:“我太感动了,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
“我哭着安慰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一定要坚持下去。这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同孙青一样,上海长征医院胸心一科护士赵彤彤的工作地点也在汉口医院重症监护室。从进入这里的那一刻起,她就告诉自己:“战斗打响了!”
凭着一股子干劲儿,赵彤彤和其他4名同事迅速分工:一人办公,负责处理医嘱;一人药疗,负责病人的药和用物及监护室的消毒;剩余三人负责病人。
“我们都是抢着干、争着干,互相帮助。有人说我们是最美‘逆行者’,我觉得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肯定!”
▲ 最美“逆行者”们上班前给自己点赞
最近几天,医护佩戴口罩的勒痕照感动了无数人。徐文清对此深有感触。
第一次连续6个小时的工作,徐文清看到了脱下口罩和帽子后的“战友”,她们脸上有深深的伤痕。
“我觉得那是救人的记号。”上班第二天,徐文清的鼻子上就被口罩压出了两个水泡,回到住处,她涂上厚厚一层护肤品,贴上创可贴,希望快点好起来,不影响“战斗”。
开到汉口一周时间,赵彤彤早已剪掉多年长发,刮掉了鬓角的头发,只是为了不给病毒留下丝毫空子。如今,防护镜和口罩已在她脸上“写下”最美符号,“那又怎样呢?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梦,那就是战胜疫情!”
结束一天忙碌,万家灯火时,这群“90后”护士喜欢在窗口看看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希望战胜疫情后,再次看到熙熙攘攘的人和车。”
▲ 病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