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陈 凌:从政莫为“乡愿官”
//www.workercn.cn2014-07-0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贞观政要》载有这样一则故事。西晋时期,惠帝当政,贾皇后专权,要废除司马遹太子之位,司空张华竟不据理力争,只是阿谀附和。等赵王司马伦举兵废除贾后,派人捉拿张华时,张华辩解:“将废太子日,非是无言,当时不被纳用。”赵王使者说:“公为三公,太子无罪被废,言既不从,何不引身而退?”张华无辞以对,遂被斩。

  张华害怕失去自己的官位,不愿得罪权贵,于是“苟在阿顺”。说到底,这是“乡愿心态”在作怪。所谓乡愿,一乡之中,谁都不得罪,遇人笑嘻嘻,逢事打哈哈,事皆称美,实际却是圆滑世故的好好先生,正所谓“乡愿之善,既足以媚君子,好合同处,又足以媚小人”。孟子即入木三分地刻画其为:“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乡愿心态,本质上是没有坚定立场、不能坚守原则,临事墙头草,决定随风倒。

  现实中,一些干部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学,不讲原则讲关系,不看章程看面子,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有的面对丑恶现象不敢说不,遇到歪风邪气和稀泥,遇到矛盾问题更是绕道走;有的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凡此种种,归结为一点,就是好人主义盛行,担当精神匮乏。为官一任,不干事、无担当,尸位素餐,有你何用?诚如古人所言:“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有人认为,乡愿才是为官之道。一些人谋人不谋事,自以为懂得察言观色,混得八面玲珑,就能一路“通达”。说到底,这是私心太重作祟。在“乡愿官”眼里,位子是头等大事,私利是第一考虑。权力姓公不姓私,时时事事都为自己打算,势必会公事不想做,公义不愿担,弊害不小。

  心态决定状态,状态决定结果。为官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事业如何发展?不管是非、曲意混世,社会风气如何净化?不碰难题、不解民忧,又怎能赢得群众的认可?当然,表面看来,一些“老好人”“乡愿官”似乎口碑不错。然而,真正的评价,来自于实践,来自于群众。没有过得硬的作风,没有经得起检验的实绩,泡沫总会在阳光下破灭,一时的虚名既立不住,更靠不住。

  古人云:“夫仁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一批批优秀党的干部,正是公而忘私、勇于担当,以无功为耻,以实绩为德。焦裕禄跑遍兰考1600个沙丘探求治沙之法,孔繁森在茫茫雪域跋涉8万多公里苦思发展之策,牛玉儒“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杨善洲用20多年造就莽莽林海惠及群众,兰辉冒着摄氏30多度高温天气的炙烤为村民排除险情……摒除私心杂念,眼里有群众,心中装着公义,才能干出一番事业,人生才有价值。

  良工有言:“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木心正不正,影响着开弓之箭准不准。对干部而言,为官要立志,做官先做人,只有清除了乡愿心态等思想杂质,才能志坚念纯,从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欢迎读者热忱投稿,来稿请投:rmrbltan@163.com)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