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晏建怀:不敢告者则不为
//www.workercn.cn2014-09-03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载:“赵清献公尝自言,‘昼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也。’吾以为如是之人乃可学道。”

  赵清献即北宋赵抃,清献是他去世后朝廷所赐谥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赵抃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表里如一,凡白天所为,必先于头天晚上,整衣正冠,焚香告天,不敢告者则不为。莲池大师认为,像赵抃这种精诚所至的人,才有资格参禅悟道,否则身虽归佛,心不修道,那不过是游戏法门罢了。

  莲池大师所指虽是参禅悟道,但赵抃说这句话的初衷却未必是虔心向佛使然。什么是不敢告天的行为呢?大至杀人越货、贪赃枉法的恶行,小至瞒天过海、欺人骗世的丑行,均是不敢告天、不可告人的勾当。不敢告,便不敢做,所以不为,说明赵抃有敬畏之心,敬天道,畏人言,守底线,持操行。

  赵抃进士出身,历任武安军节度推官、江原知县、殿中侍御史、右司谏、成都知府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以为人正直、立朝刚毅著称。任御史期间,他敢于直言,弹劾不避权幸,曾使违法乱纪的宰相、枢密使、翰林学士等位高权重者罢官去职,人称“铁面御史”。最值得一提的是,赵抃做官四十余年,不仅在朝中任过要职,而且任过多地一把手,却从不像那些同僚一样,骡马帆船往家里拉东西,无论从油水多足的地方离岗离任,仅只“一琴一鹤自随”。由此看来,赵抃所谓“不敢告者则不为”,正是他敬畏法度、洁身自好的坚强表白。而“一琴一鹤自随”,又恰是这一坚强表白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河北正定已故作家贾大山,也是一位“不敢告者则不为”的身体力行的楷模。他曾在《灯窗笔记》一文中讲到赵清献的故事,并说:

  “我也想效法古人,昼有所为,夜有所告,以摄意心。告天?天无言。告地?地无语。告妻?夫妻相爱情深,难免护短。踌躇间,看见小孙女,活泼可爱,一片天真,也懂事了,于是得一方便法门:昼之所为,夜必告小孙女,不敢告者则不为也。”

  连在小孙女面前不好启齿的事情都不为,可见贾先生律己之严。他扎根一隅,默默奉献,一生勤勉,两袖清风。他这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有独具气韵的文学作品,还有比任何文学作品都感人的精神品质。我想,这也是他“昼之所为,夜必告小孙女,不敢告者则不为”的必然结果。

  敢为与不敢为,一字之差,千里之别。不敢告而敢为,则私欲战胜良知,利益挑战法度,这种人缺乏敬畏之心。世上之所以有那么多丑恶之人、丑恶之行,大都是因为缺乏敬畏之心,什么都敢贪,哪怕是灾民的救命钱;什么都敢吃,哪怕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什么都敢排,哪怕是致癌的污水;什么都敢卖,哪怕是初生的婴儿……较之行为上的大胆,这些人在言语上却往往谨小慎微,稍露破绽则千般掩饰万般否认,对同谋者尚且守口如瓶,更遑论“焚香告天”了。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能笑到最后的,绝对不是敢于冲破法律、挑战良知、看似强悍的“敢为”者,而是“不敢告者则不为”的表面柔弱者。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敢于挑战天道人心的将自取灭亡,敬畏天道人心的则终其天年。

  表面柔弱的人,往往并非懦弱。顺天应人,与世无争,见钱能把握好分寸,见利能守得住底线,得意而不忘形,失意而不丧志,说明他有所敬畏、有所坚守。所以,潜伏在不敢者内心深处的,却是另一种敢,一种决不逾越法律、道德和良知底线去争夺的敢,一种勇于与内心的畏缩、人性的脆弱战斗的敢,这种人内心强大,意志坚如磐石。

  看似表面威风八面、无所不能者,内心却常常脆弱不堪。雁过拔毛、锱铢必争、巧取豪夺、唯利是图,尽管腰缠万贯又如何?这种名不正而言不顺的资财,很多是见不得天、见不得光的。同时,东西多,牵绊多,东西贵,心里累,那些东西是要费心劳神伤脑筋的,内心必不安宁。内心既无安宁,何来强大?稍有风吹草动,便如惊弓之鸟,一旦东窗事发,还得锒铛入狱。因此,在国外拥有别墅的也好,用汽车拉茅台酒的也罢,最终不过落了个空无一物。不能告人的注定不能为人所承认,不敢告天的终究不为天地义理所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