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王 地:别让偶遇变“呕遇”
//www.workercn.cn2014-11-13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常常幻想自己能有偶遇。那种“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的赶脚让人无法抗拒。偶遇,不管是遇到心上人意中君,还是多年未见之友人发小,不管是梦里垂涎的饕餮盛宴,还是求之不得的掌上珍宝,都是那么的令人神往和美好。

  美丽而又极富才情的作家三毛,在学校宿舍的楼梯上,与英俊的荷西偶遇,从此她的影子就深深地印在了荷西的心里。偶然的相遇,让少年的荷西再也放不下,辗转几年之后,两个人终成眷属,而令他们走在一起的,仅仅是楼梯上的一次浪漫的偶遇。

  在茫茫人海之中,无论是何种方式和情形,偶然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值得我们去珍惜。但偶遇也分两种,一种是意想不到的撞见,此偶遇纯粹自然;还有一种就不一定都是偶然遇见,而是制造出来的机遇,如粉丝渴望偶像“求偶遇”,如记者烘托领导“炮制偶遇”。尤其经常见诸媒体的各级领导坐地铁、乘公交、扫马路,体察民情、排忧解难,每次总能被记者偶遇,是天意?是巧合?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领导一不小心就成了偶像,实在让人啼笑皆非。依我看,这种新闻技法用多了,领导就真成了你我的“呕像”———呕吐对象。

  其实这些领导干部“无意”间与媒体记者的“偶遇”,说白了无非是想宣扬自己低调、务实、节俭,彰显转作风成效,但“偶遇”新闻太多、刻意做作的本身却泄露了秘密。事实上,比频频制造的“偶遇”新闻相比,更高调的“摆拍”新闻在国内并不少见,云南昭通有“PS送锦旗图”,河南嵩县有领导“悬浮”考察照事件、四川会理出现领导“飘浮”视察公路,乐山市更出现模仿大片儿的用消防水枪营造“领导冒雨视察工作”……不论宣扬的手法怎么变,这些领导给自己造势的意图都没变,沽名钓誉之心尽人皆知。

  大家之所以对这样的正面宣传方式反感,是因为领导和记者合演的这出戏太假,愚民之心太重。与那些“硬造假”相比,这种“软包装”对社会的杀伤力更大。

  民众希望看到的正能量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而不是扭扭捏捏秀出来的。转型社会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热点难点才是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和执政能力显现的关键。只会在政绩注水方面勾画一幅美图,一到年底,环境污染没有不改善的,工作成绩没有不提高的,经济总量没有不增长的,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假象,其实和偶遇的实质相同,都是欺骗,我们坚决要说“NO”。

  当然,我们也不是油盐不进,只要常常怀揣人民公仆理念的自觉行动,偶来一次彩排好的“亲民秀”,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说到“亲民秀”,它在政治语境中并不是个贬义词。政治人物想向民众展示自己的施政理念、执政能力和个人魅力,“表演”是免不了的,如果时机和分寸把握得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国外官员经常搞“亲民秀”,像伦敦市长鲍里斯骑自行车上班;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坐地铁,都是在打亲民牌。人家官员在表演“亲民秀”时,当地民众的第一反应不是质疑,也不是反感,而是“见怪不怪”。为何到了我们这儿,官员做同样的事情,无论是大张旗鼓,还是低调的“偶遇”,就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呢?

  有人说了,关键是咱领导一年下来,制造“偶遇”的次数太少,表演得又太做作。套用名言:偶遇一次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偶遇。倘若官员能真正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改进作风联系群众,与老百姓同吃同住零距离,那还用得着偶遇?倘若领导都能经常公交地铁自行车,田间地头唠农嗑,这种形象,即使不宣传,偶遇群众,随手就被感动着的网民拍下来上传了,还用得着喊记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