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北 岸:问路最怕问门牌
//www.workercn.cn2014-11-14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没了门牌,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交往,也给公安、消防、邮政、快递等带来不便,增加运行成本,降低社会效率

  最近,笔者去巴基斯坦出公差,对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门牌编制方法印象很深。

  伊斯兰堡是一座新建的城市,整个城市以几条平行的道路为界,分为E、F、G、H、I等几个大区。在每一个大区,又按照几乎完全垂直的马路,比较均等地分成1、2、3等小区。每个小区继续细分,一直到每个机构、住户。在伊斯兰堡,某个机构的门牌号可能就是F—2—5—51,这对初来乍到、不熟悉城市的人来说,寻找起来相当方便快捷。

  笔者很感慨,回头想想咱们的北京,倘若让你找一个东城区××胡同××号的地方,相信多数人都没有信心。

  门牌号曾被看作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是一座城市的基本标识。然而,这些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门牌号变得无序:缺失、跳号、断档,此类现象不仅在大城市,在许多中小城市也是司空见惯。一些学校、银行等大单位,根本找不到门牌;一些胡同、院落,则可能几户共用一个门牌。这或者是因年代久远损坏遗失,或者是因装修拆迁无法填补。即便有门牌标识的地方,门牌安装也是五花八门。大小不一、样式各异的门牌,成了不折不扣的“杂牌军”。

  因门牌“秩序”混乱,门牌号的指路功能不断衰减。现在,人们不仅很难按门牌号找到想去的地方,甚至连自家住处的门牌号也说不清。逢人问路,还不如用周边比较显眼的建筑物作为参照。

  当然,门牌号功能的退化与社会发展有关。这些年,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一些导航软件的应用,使门牌号的指路功能有所弱化。再加上城市变化日新月异,一些城市对门牌、地名等公共服务建设和经费保障明显不足,作为城市之“脸”的门牌,也就越来越看不清了。

  那么,当今生活中,门牌号真的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工商登记、公司注册、户口迁移……都必须使用门牌号。没了门牌,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交往,更给公安、消防、邮政、快递等带来不便,增加运行成本,降低社会效率。

  城市管理无小事。方便快捷的门牌、地名服务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规范、清晰的门牌系统,是提升公共服务、方便百姓生活的应有之义。门牌号还传递着一定的地域文化信息,是对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重要体现。

  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将门牌等地名标识建设纳入市政基础建设内容,在管理上高度重视,在财力上充分保证。应结合城市特点,建立科学、有序的地名标志系统,在老城区不断档,在新城区不缺位,使门牌“得其所、尽其用”,真正发挥城市地理名片的作用,让门牌号重新“靓”起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