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
平日里他们会到处游逛,跟人们谈话,或激情洋溢地发表讲演,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在另外的日子里,他会碰到那个无神论者,又可能会被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诸如此类的事层出不穷——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生活简直过不下去。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但是,两位哲学家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混乱变得太过分了。
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大家觉得这个提议好,可以彻底解决混乱问题。于是人们聚集起来对两位哲学家说:“今天晚上是满月的夜晚,我们要看你们两个辩论——哪怕是彻夜不眠,最后,不管是谁赢,我们就跟随他。我们总是跟随胜利者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市民们的难题依然存在。
看罢这则寓言,有人或许会哈哈大笑:两位哲学家信仰不坚嘛,一场辩论就改变了立场!但是,我们可以赞赏两位的辩才,虽然结果有些出人意外;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立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得之于口耳相传的传统,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专业人士与百姓的区别,但也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得之于口耳相传的观念,并不全是盲目跳进去的,一定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或隐或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走、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