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树杰:引“西江”更要送“斗升”
//www.workercn.cn2014-12-2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位县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丢掉陪同的“拐棍”,去了几家村里最贫困的家庭。这一看,让他心里内疚不已。他说改革开放30多年了,真没有想到现在还有一些群众生活这么苦。有一家六口人中三个卧床不起,治病欠下的债务压得全家抬不起头。有一家三个孩子中两个有智障或残疾,年近七十的父母天天下地干活,艰难地养活他们。还有一位72岁的孤身老人,每日仍要辛勤劳作,3间破土房里最现代的东西就是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

  这位为政一方的县委书记,陷入深深的自责:这些年,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虽然也做了许多,但远不及抓发展的力度。总觉得只要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就自然而然地好了。现在看来,困难群众的帮扶救助同样急迫。如果不及时帮一把,他们中一些人也许等不到改革发展成果普惠自己的那一天。为此他要求全县将这些家庭零就业、大病致贫、住在危房、生活极其困难、失去脱困能力的群众摸底造册,一个一个列出帮扶的长效机制,争取让他们在三五年内赶上村里一般群众的生活水平。

  想起《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庄子找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好呵,我很快就要收租税了,到时候可以借给你三百黄金。庄子就给监河侯讲了一个寓言: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里有一条鲫鱼。我问它,你喊什么呀?鲫鱼答道,我是东海里的水族,您可有“斗升之水”,来救救我的性命吗?我说,行呵,我正要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让他引“西江之水”救济你。这条可怜的鱼说,要是那样的话,你干脆到干鱼铺去找我。

  现实中,一些由于各种原因失去脱困能力的困难群众,如身处困境的鲫鱼,迫在眉睫的是需要斗升之水活命,等不及滔滔的西江波涛。当此之际,我们的干部就要解燃眉之急,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生活的信心。比如,如何解决他们的医疗问题,让他们能看得起病;如何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让他们有一份稳定的养家收入;如何培育他们的技能,让他们更快地脱贫致富。然而,有些干部却有意无意地成了故事中的监河侯。面对群众的困难,总觉管不过来、也不好管。总是强调“这是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一定会随着加快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或总是说,这正是下一步要深化改革解决的问题。但一些贫困群众却实在等不及,也等不起。

  2013年元旦前夕,习近平同志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驱车300多公里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这种深切关怀如冬日的阳光,温暖着老区干部群众的心,也给我们许多干部树立了榜样。

  宋代邓牧说:“忧民之溺,由己之溺;忧民之饥,由己之饥。”帮扶救助困难群众是件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做得再多再好,也许不如弄几个大项目、修几条大马路、盖几座漂亮大楼显眼。但是,消除贫困,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不但会给他们带来生活的信心,还会带来改变命运的转机,更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做好了,也是一份了不起的政绩,各级干部尤当深思笃行之。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