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本文摘自朱永新为他的新书《我在人大这五年》所作的前言。
朱永新是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这本书展示了作者从2008年到2012年这五年间,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人大常委的履职历程,让人大制度的发展与工作成效从一个代表的角度得到了真实的反映。
我们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人民代表大会的运作过程,听到当代中国政治文明不断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铿锵足音,感受到代表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不懈努力。
在担任人大代表的五年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问题,是一位记者在2011年8月25日提出的,他说:“我想知道每位代表讨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时间有几秒?”在接下来会议的审议时间里,我把这个问题转告给代表。大家静静地听着,那一刻的沉默很凝重。
类似对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样的材料,尽管我认真学习过、揣摩过,但是仍然很难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问题需要专业法学界的人才能提出真知灼见。在人大常委会上讨论的,很多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让我这样教育专业背景的人讨论法律专业问题,就只能凭感觉和印象做一些常识性的判断,有时甚至可能会讲错。所以我一直想,人大的会议,不是秀场,更不是商场。这里的一行字、几句话或许就会左右许许多多人的生活,甚至彻底改变许许多多人的命运。而身为人大代表,真想履约,并不轻松。
说实话,人大常委会是一种高强度的智慧密集型会议。讨论的许多问题,无论是预算审议还是法律制定,专题性都很强,因为人大立法的特点所在,每次会议都要就一些法律问题发表意见。而且每次的议题都不一样,涉及方方面面,如社会、法律、人口、环境、资源、教育、文化等等。如果常委会委员们没有认真研究准备,对立法质量就会有很大影响。对这些法律法规和专题报告,我一般提前两周就要学习会议材料的文本,收集相关资料,思考发言提纲。
在人大这所全国人民的大学里,我不是老师,而是学生。每次会议材料就是教材,召开常委会会议时就是进大学听课,会场就是课堂,审议过程就是课堂发言。只有认真研读、精心准备,才可能讲出水平,讲出道理。这五年来,人大立法通过法律、法律解释和法律问题的决定有86件,其中修改法律44件,制定法律19件,做出法律问题的决定有19件。应该说,每一部法律都凝聚着包括我在内的常委们的智慧,我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做出了绵薄的贡献。
当然,作为人民的代表,人民不仅需要我们学习,更需要我们学以致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总结多年代表履职经历的时候,我谈过三点体会:一是立足专业背景,二是立足中国国情,三是立足民间社会。
立足专业,用教育的眼光和情怀看问题,是当好人大代表的体会之一。我是学教育研究教育的学者,我所在的中国民主促进会70%的会员来自教育界。立足专业,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让自己学有所用,研有所成。所以,人大这五年,我提出的议案和建议主要仍然是围绕教育展开的。
立足国情,用全球视野关照本土问题,是当好人大代表的体会之二。知识分子容易犯本本主义的毛病,喜欢用西方的药来治中国的病,因此容易水土不服。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许多事情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所以,我更注意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让建议更符合实际,操作更容易实行。
立足民间,站在人民的立场思考问题,是当好人大代表的体会之三。作为人大代表,不仅是人民的代表,也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我们是否能够真正代表人民,首先是看是否能够真正地生活在他们之间,是否能够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一方面通过网络与网友交流。我提出的建议,大多也是来自大众、来自生活,具有强烈的草根色彩。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大代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代表,而是人民行使最高国家权力的代表。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除了履行一般代表的职责外,还要参加每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讨论通过重要的法律法规,对有关部委工作进行专题质询等。在我身边,我能清晰地看见许许多多委员代表,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庄严地履行着人民交付的重托。
履约,可以变成虚伪的敷衍,也可以成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的委员代表是在用一生的时间来讨论,来学习,来行走。这些走在路上的人,他们的脚印正在形成新的路。对于这些同伴,我庆幸能与他们并肩前行。
广州日报:“人大代表证”不是“特权通行证” 2010-03-24 |
广州日报:“人大代表证”不是“特权通行证” 2010-03-24 |
法制日报:人大代表逐级述职是坐实选举的需要 2009-01-20 |
法制日报:人大代表逐级述职是坐实选举的需要 2009-01-20 |
检察日报:身兼两地代表,到头了! 2009-10-28 |
南方日报:应重新审视有污点的人大代表 2010-06-22 |
蔡红东:杜绝代表“空挂”要用实招 2013-01-29 |
检察日报:身兼两地代表,到头了! 2009-10-28 |
检察日报:身兼两地代表,到头了! 2009-10-28 |
杨立波:豁免权并非人大代表的特权护身符 2014-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