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欧 阳:飘在欲望和理想之间
//www.workercn.cn2015-03-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影视演绎的《平凡的世界》不意外地勾起了很多人感怀,回想当初小说面世时对众多文青的吸引,到今天我还记得关于这部经典著名的评论:她唤醒了众多农村青年的理想。想不到那个麻花儿年代被着意尘封之后成长起来的新读者似乎并不认同,有好学青年就表示“《平凡的世界》看不出好来。”这样的观点无论是多数人意见还是少数人看法,似乎都让人有些意外。

  就算是多元的阅读兴趣个人化了,人们更关心私密的情感,只注意“非现实”社会的人物命运,而不去追究、还原那个时代立足于墙内生活的欲望,或者说理想,但主人公面对困境不屈的精神,平凡人为改变生活不懈的奋斗,无论怎么着对当下的人们还是应该有触动的。不说飘荡在城市的“农村青年”,即便是奔走楼宇的白领不也是在为了改变现实的生活处境,劳心费力的奋争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不是很喜欢《平凡的世界》,作为稀里糊涂在那个时代长大的人,当然不能苛求困囿于时代的作者,作品本身虽有过于理想的笔墨,但仍真实地表象了时代的影像。之所以不太喜欢,倒不是因为时代潮流的裹挟、观察视角的位移,撇开故事情节和尘埋的人文思考,当初确实分不清所谓追求到底指向的是欲望还是理想。

  如此看来,即便不是因为陌生得难以理解的时代,不是因为作者文字叙述的繁复,像我一样陷入理想和欲望的迷糊,“看不出好来”也是可以成立的。如果从中看到的是理想,是为了改变命运不屈不挠的努力,精神振奋是正常事,如果看到的是欲望的实现,激励的意义自然会大大减损。

  很多时候,我们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的界线,生活中趋向现实目标的努力是理想吗?比如挣钱买房,如果可以归类到理想,那么多搬运几块砖以便下一顿饭可以有肉吃也是理想,更好地吃穿满足现在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的奋斗目标,与时下“很多人失去理想”的说法对照,恐怕人们不愿意相信朴实的生活要求可以是理想。

  理想是一个很不清晰的概念,理想一点说,寄望于改变社会可能是理想,而个人生活的改变则会被视为欲望的达成,那么个体关联群类背景下改变生活的信念如何归类呢?特别是大家习惯了总是将理想与高尚视为一体,所谓崇高的理想云云,如此一来,个人欲望也可以置放到非崇高理想的书架上,那么,理想和欲望还有什么区别呢?

  非物化的追求通常更接近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定义,与个人命运改变这种长短期目标链条上的具体图像比较,非个人化,或者共同志趣个体集合的群类追求之类抽象一些的愿景更趋近理想,谁知道呢。有时候想,精神层面的人文诉求与理想的内涵更贴近,至少对个体而言,这样的追求从高尚的一面看易被接受。

  与物化享受比较,一个注重人文环境等心灵慰藉的人无疑是更有理想的人,一般而言,人们也相信是这些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更多的进步,延展这条路径,族群的目标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还是物化意义的呢?比如那些“国家意志”、“顶层设计”之类,共同旗帜下,人们是被指引趋向可以长久的心灵享乐,还是焦虑于下一顿饭多一块肥肉,现在看似乎还是困惑的问题。说句无意义的话,一个族群、一个国家是不是应该有理想?问题是这个概念化的“首脑”不知道算不算真实的存在,其背后要么是迎合选举人的实利谋划,要么是自以为公有的个体欲念,公众如何选择和决策人的意欲并不是一回事。

  现在有不少人怀念曾经的80年代,为什么?考虑到当下物化生活远远美好于昔日的实情,念想的是不是残存的美好记忆呢?抑或是那个非物质化的理想年代?客观说,做出物化的牺牲很难被普遍接受,就像无增长富足的说法,虽然很美好,但并不缺衣少食的大家,还是不惜性命追求GDP,而不愿意回头去重拾那个稀罕得让人怀念起来的东西,比如理想——如果真的曾经有过。

  说远了,我们可以接受理想更触动人、更激励人的理论,但关于理想却是一个糊涂的念想,大家都那么健谈,可能正是因为对“理想”这个东西一无所知的缘故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一直在欲望和理想之间飘来飘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