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两位和我年龄相仿的“职业农民”:一个流转了100多亩耕地,另一个流转了200多亩耕地。言谈之间,我禁不住流露出对他们的羡慕之情,连连称赞他们赶上了潮流,敢想敢干。
不料想,他们却向我大倒“苦水”,说起了面临的困难。我梳理了一下,大概有四个方面:
一是投资大。他们流转的耕地的价格是每亩每年1200元,仅这一项,每年就需要十几、二十几万元。如果种小麦、玉米等普通庄稼,不仅不赚钱,还可能赔本。另外,现在人工价格也比较高,他们给我举了一个例子,今年春天干旱,他们雇了两个人浇地,每人每天60元,一天下来只浇了4亩地,每亩30元。他们也想种植果树、药材等高效作物,但因为引种投资大而左右为难。
二是融资难。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他们还没有拿到耕地经营权证书,无法到银行抵押贷款。他们对拿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很忐忑,因为“职业农民”“土地流转”都是新生事物,银行会不会放贷还是未知数。为了维持发展,他们对雇来干活儿的农民先不开工资,等地里的东西卖出去再一起结账,无形中不得不提高工资标准,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于未来的产业链延长,只能滚动发展,等待资本雄厚的合作方合作。
三是没技术。他们说,省、市、县都进行了“职业农民”专场培训,并且发了《职业农民证书》。但总觉得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对他们增长见识作用有限。为了避免盲目发展,他们一面上网查阅资料,一面四处托熟人寻找专家进行咨询,前年从外地引进了果椹。为了提高土地产值,今年打算在果椹行间种植地黄、半夏、药用牡丹,但对种植技术却一无所知,只能靠摸索积累经验。
四是缺市场。缺少市场是他们最担心的问题,他们说,如果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卖不出去,就要赔血本。不管种啥一开始都不敢种太多,怕砸在手里变成一堆一分不值的柴火。有前些年的教训,可不能再搞砸了;但如果太小心了,很可能会错过发展的机会。他们对此既惋惜又无奈。
其实,我有一些好消息还没有告诉他们:县里正在建立电子商务中心,建设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对农民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使农商直接对接拓宽农产品市场;打造乡村旅游项目,有9个村子已经被国家发改委、旅游局列入乡村旅游重点扶贫村名单……我想,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不久的将来,农村的很多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职业农民”遇到的现实困难,对他们是一种磨难,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为更多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民,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愿这些农村发展的先行者,坚持走下去,为农村和农民闯出一片新天地。
乔金亮:种粮怎样才更有吸引力 2013-01-09 |
经济日报: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 2013-02-04 |
经济日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02-05 |
杨中旭:“三权分离”打开农业经济闸门 2014-01-21 |
瞿长福:求解“农贷难” 关键看银行 2014-05-07 |
经济日报:莫让农村集体资产成少数人的“家... 2014-10-14 |
刘 乐:让农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2014-11-26 |
经济日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4-12-18 |
秾 言:农村改革,顶层与基层互动 2015-03-13 |
乔金亮:面对“紧箍咒” 念好“转”字诀 2015-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