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刘根生:大学要有大爱
//www.workercn.cn2015-09-07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日前在201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上,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张异宾讲了两个故事:

  ——1934年秋,日本驻南京领事馆做了根旗杆,比原金陵大学地标性建筑北大楼还要高。师生“触目刺心,忿而共慨”,众筹大洋680多块,铸成钢旗杆,高达43.67米,超日旗杆10尺有余,每日升国旗以“镇其邪、挫其锐、克其霸”。

  ——1949年夏天,中共中央决定在江南地区大中学校吸收知识青年,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随刘邓大军开赴西南。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1000多名成员中,近半数人来自南大前身国立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及附属中学。“400多人,没有一个人升官发财,而是把一生都献给了贫困地区的老百姓。这就是南大人的精神”。

  张异宾希望新生们能从百年南大印记中汲取文化营养和力量,“不要有铜臭气味”,而要平实真诚有担当,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宝贵的一生。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有大爱精神。

  这几天,南京地区高校新生报到时节出现不少“温暖镜头”:中国药科大学新生李云阳身高2.08米,药大基建后勤处专门在他床尾配个小柜子,解床短之忧;前年,中国邮政与中国药科大学在校园内启动“爱心速递”创业项目,如今,该项目成为贫困生爱心礼包,装着生活用品,更装满“爱”;在南大,特困新生还可享受十项帮扶,包括现金补助、伙食补贴、学习生活大礼包、家长免费住宿、教材费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等等。这些都令人感觉到,大爱精神具体而实在。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有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但除了大楼和大师,大学更要有大爱。有品德支撑,智慧才能释放正能量。卢梭在《爱弥儿》中说:“教育需要爱。”大学精神核心就是大爱:爱他人、爱国家、爱自然、爱科学。这种大爱,是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是贯穿和融化于师生之间的人文关怀,也是激励学生自觉履行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责任。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说,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输,还是价值观的塑造。大学培养的人不仅能“妙手著文章”,还要能够“铁肩担道义”。事在人为,人在灵魂。灵魂若是出了问题,就算有技能也难干成事。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和碰撞愈加激烈,营造大爱精神主导的校园文化,用正确价值观引领学生,也显得更为急切。

  “除了有道德的人,任何人都不能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高校教师品行如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养成。换句话说,培育大爱精神,不仅需要把“明明德”有意识地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身体力行。教师无愧于“为人师表”,大爱精神才能在校园光大起来。“大楼、大师、大爱”,现代大学一个都不能少。大学,也必将因“三美具”而更有生命力和凝聚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