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撞见村里放电影,银幕上放映的居然还是20世纪红火过的电影《少林寺》。除了影片的选择过时以外,电影的放映场地更是让人觉得敷衍。银幕就悬挂在村旁的大路边上,不时有车辆来往,骚扰频繁。我村常住人口有2000人之多,但被影片吸引过来的人却稀稀拉拉,清点一下,总共才36人,还不时有观众离场并嘟囔着“没看头”。
看电影曾经是农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也是村民的最爱。以前如果听说哪个地方有电影放映,村民都会争先恐后、上坡下坎地赶过来凑一回热闹。虽说现在家家几乎都有电视、电脑可用来娱乐消遣,但很多村民(尤其是中老年村民)对大幕布电影有着一份特别的情结。
政府确实是为民生着想的,出钱买服务,送惠民电影下乡,像我村这么大的行政村,每月就能放两场电影。但这样的好事,群众却得不到真正的享受,这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监管,放映单位把服务抛脑后,绞尽脑汁赚利润。被聘用的放映员大都是业余的,不管是技术还是素质都参差不齐,他们把放映惠民电影视为纯粹“捞外快”的私事,随便找个时间急匆匆地过来,不通知也不暖场。为了更省事,狂轰滥炸般地一夜连映好几场,半年的任务,2个晚上就可以完成。更有甚者,连这种形式也懒得走了,直接空手套白狼,拿一张空白表格,自己填上影名、日期等内容,然后找村干部递支烟,套个近乎,盖上大印了事。
放映电影最大的开支就是放映灯设备,如果认真备置起来花费不少。于是他们又想出一个省钱的诀窍:调低电压,超期使用,导致放映灯发光率低,亮度衰减,电影画面影影绰绰。很多群众埋怨亮度不够,看不清楚,但放映员却以“电影电影,白望电影就看影影(此为我村方言,大意为免费的电影能看个影子就不错了)”等说辞忽悠、搪塞。
惠民电影符合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内在需求,好政策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走了样。要想改变现状,必要的监管一定要有,每次放惠民电影时要精挑细选适合的影片,让村民真正乐于观影。
图说:“毛毛雨” 2009-06-03 |
钱江晚报:最好别让七旬老人“出手” 2009-08-17 |
钱江晚报:最好别让七旬老人“出手” 2009-08-17 |
谷国庆:让优秀影片感染更多人 2010-12-03 |
专项资金 2012-09-18 |
张新科:乡村电影院 2013-02-21 |
王 沐:为艺术电影打开一扇“后窗” 2013-06-06 |
圈点新闻 2014-04-24 |
刘大山:公益事业需爱心更需专业性 2014-11-06 |
封寿炎:好电影来了,能不能常来 2015-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