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许苗苗:中美文化大不同
//www.workercn.cn2015-10-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美国加州的海滩上,两个孩子在玩耍。本报记者郭冠东摄

  2015年9月,我带着年逾六旬的母亲和将近6岁的女儿来到纽约,开始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一个月下来,一家三口感受截然不同,小小家庭变成了一个五味杂陈的调料瓶。

  得乐园

  都说美国是孩子的乐园,走在纽约大街上,你会以为这城市是为取悦孩子而设计的。从曼哈顿任何一点出发,步行五分钟必有play ground(小游乐场所)——滑梯、秋千、攀登架……有的还配了喷泉、戏水池和翻斗乐。在北京时,我们的周末通常是好几双眼睛盯着淘气堡里一个小宝贝,纽约人则完全不同,一个大人晒太阳,四个孩子摸爬滚打,渴了自己喝凉水,脏了自己到喷泉池里涮脚丫,大的带着小的,刚会爬的也依样凑热闹。傍晚,孩子们满鞋满身地带半斤沙子回家,一个个皮糙肉厚,连汗毛都闪烁着太阳的颜色。

  年底满六岁的女儿提前成了纽约小学生。早听说美国初级教育课程简单,以玩为主,谁知学校的日程还是令我大吃一惊——校园生活最大的主题并不是游戏或者社交,当然也不是学习,而是——吃!

  纽约公立小学七点半前提供免费早餐,午餐十点左右,对低收入的访学家庭也免费,下午一点半还有专门的零食时间。两点出头放学,没人接的孩子会吃学校提供的下午饭,然后去课后班。这个课后班辅导做完作业后,还会再给一块蛋糕或糖果奖励。第一天回家,孩子的校园联络本里夹着一张纸,乍看以为是课表,仔细瞧才发现,原来是专门制作的零食表,列出建议孩子带的水果、坚果、高纤饼干等健康食品,以及不让吃的垃圾零食。

  美国小学好像生怕孩子饿着,不停嘴的零食把小朋友变成了重口味。更让人心疼的是浪费:从一年级的小豆包到六年级的大胖墩儿,餐饮标准都一样。没人说不许剩,也没人催你吃,只是到点就把没吃完的倒掉。虽然吃饭不要钱,但在从小“粒粒皆辛苦”的中国人眼中,却太罪过。

  度过最初两周,作业慢慢出现在书包里。美国一年级没有想象得轻松,语文、数学、阅读和社会活动四门作业每天都有。语文题不仅要抄写、造句、填空,还得配图解释;数学作业是画图完成十以内加法;阅读每周五本书,让孩子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场景;社会活动则要画出家庭成员、家乡美食等等。

  学校只教孩子一小部分,更多知识来源于博物馆、科学馆、动物园、美术馆……女儿的小学为新生提供免费博物馆通卡,拿着它,可以在市内任何博物馆换票,不是一张,而是五张!鼓励孩子带着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一起参观。在北京很少逛博物馆的我们,竟然把纽约博物馆逛了个遍!最受欢迎的是纽约科学馆,在这里,抽象的公式变成可操作的实验:愿意动手就给你竹竿,设计搭建多维空间;喜欢电玩就给你鼠标,在屏幕上尝试银河探险;小宝宝们围着喷泉吹泡泡,大孩子们则忙着试穿太空服。

  遍布纽约的公立图书馆也是教育孩子的好帮手。每个图书馆都贴着专属儿童的日程表:积木比赛、宝宝故事会、周中电影夜、手工艺术课……课余时间被填得满满的,连家庭作业都由志愿者辅导完成,完全不用父母操心。在美国借童书极其方便,不仅一次十几本,而且各国语言都有。美国公共文化体系很大一部分经费靠捐赠,但服务却不由分说地把没有捐赠能力的小朋友摆在了第一位。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