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许苗苗:中美文化大不同
//www.workercn.cn2015-10-10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失乐园

  在美国,如果你没钱、没工作,那最好有个孩子。有了孩子,免费餐饮、免费教育、免费医疗就都有了。政府不仅帮忙养孩子,还顺带养孩子的爸妈。可是,如果以为这样就能高枕无忧一辈子,那就错了,一旦衰老,美国人的境遇不容乐观。

  有一篇流传颇广的文章,告诫人们在美国不要轻易帮助老人,因为他们“都很有独立精神”。我带母亲来美之后才体会到,与其说“独立”,不如说是恐慌,是一种怕被社会遗弃的危机感。美国宠爱孩子、鼓励青年、残疾人也处处优待,但对老人,却缺乏顾惜。孩子由国家抚养,他们成长后没有赡养老人的义务,那些露宿街头长椅的、在公厕洗头擦澡的、风雨里裹着破毛毯颤颤巍巍伸手的,都是老人。所以,母亲到纽约头几周,最大的感触不是美国景物的新鲜,而是中国老人的幸福。在美国当老人,可谓举步维艰。

  驰名世界的纽约地铁四通八达,但大部分站点得爬台阶,一层层上上下下、深不见底。地铁双向不同站台,万一走反,还得爬回去重来,对腰腿不好的老年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个别大站虽有电梯,也不是像北京那样大大方方的扶梯,而是深深隐藏在某个角落,稍不留心就会错过。就算这种电梯,也是为残疾人安装的,所以得跟着轮椅标识走,反反复复迂回曲折,得拿出捉迷藏的功夫。更绝的是动不动就关闭修缮,一修就要大半年。当你扶老携幼、大包小包、步履蹒跚地好不容易找到电梯,却发现门上贴着一张大大的“关闭”,那感觉,真仿佛兜头冷水泼了下来。

  三年前游学英国,我感觉欧洲最有钱、最有闲、最爱参与社会活动的都是老人。瑞士雪山上,炫酷的玛莎拉蒂里坐着银发一族;巴斯小镇里,退休教师敞开庭院,把国际学生领进家门。当初感慨欧洲老人为自己而活,年纪再大也要在社会舞台上扮演个角色;而中国老人却被孙子绊住了腿脚,日常活动半径仅限小区。这次发现美国老人又是不同,既不像欧洲那样体面悠闲,也不像中国那样含饴弄孙。他们都很忙,忙于奋斗、忙于生活。

  整个社会都不肯对老人露出友善的笑脸,公交、地铁里从来没人给长者让座。年轻壮汉就那么坦然地盘踞在座椅上,任由花白头发们颤颤巍巍晃一路。所谓老人的独立,有多少是自愿,又有多少是无奈呢?母亲感叹:在纽约,年幼也好、残疾也罢,只是千万不要变老!因为生活中很多不方便都挑战着衰老的身体。年轻人不在乎、意识不到,而老人则硬撑着不肯求助,不愿服老。

  这个社会崇拜强者、急于淘汰,它自顾匆匆向前,却把老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老人孩子到纽约,一个失乐园,一个得乐园。在中国,孩子属于家庭,几代人为一个宝贝忙碌;在美国,孩子是社会的财富,爸妈不过是监护者之一,不够格随时可能替换。在中国,小区里免费健身场地是老人的区域;而美国,却只见儿童游乐场,没有专门的老年设施。中国讲究敬老孝亲,老人用孩子顾家来夸耀幸福;而在美国,再大年纪也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人无时无刻不幻想自己依然年轻。正如地球仪上美国在中国的背面,老人和孩子接触到了美国社会的两端。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