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则“从将军到农民”的佳话家喻户晓,说的是甘祖昌将军从领导岗位上退下后,回到家乡,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现如今,同样流传着“牧民省长”尕布龙“百姓人生”的动人事迹,虽说时间跨度已有半个多世纪,但两者的精神内涵则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我党的高级干部,甘祖昌和尕布龙身上都闪烁着耀眼的精神亮点,其特征有三——
一是不图享受,只求实干。甘祖昌将军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立过卓越战功,理应受到社会的敬重,享有特殊的待遇。但他说:“我们干革命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要的是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干事”。甘祖昌离休后,毅然离开都市,摒弃优渥的生活环境,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尽心倾力。尕布龙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担任了青海省常委、省畜牧局局长,直至担任青海省副省长。他从政20多年来,大半时间是在基层度过的,或调研,或视察,或实地解决问题。1993年,尕布龙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很快就为自己找了一份新“工作”:义务担任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尕布龙以自己的行为践履了诺言:“实干,才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二是心系百姓的为民情怀。据当年的媒体报道,甘祖昌将军回乡后,一门心思地扎根农村,了解实情,在尽自己能力的同时,还不断向有关部门反映基层的百姓疾苦,为改善民生鼓与呼。尕布龙的多任秘书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尕布龙的一本本“民情日记”。每次下乡,尕布龙总会将调研时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百姓的呼声详尽地记录下来,回去认真研究解决。“民情日记”中很多内容,后来被直接用到他的报告、讲话中,所以,尕布龙写的批示和作的报告几无大话、套话、废话、空话,都能说到点子上,为百姓福祉不辞辛劳。他常这样告诫下属:“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千万马虎不得”。甘祖昌和尕布龙以自己的行动为我党的干部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楷模。
三是充分认识“种子”和“土地”的辩证关系,不忘人民的养育之恩。毛泽东曾经把党的干部喻为“种子”,把人民喻为“土地”,要求党的干部“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甘祖昌和尕布龙模范地“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他们与百姓的关系堪称水乳交融、鱼水情深。唯因如此,他们才会当官不摆架子,一心为民办事;才会放下身段,眼睛向下,求真务实;才会自觉认识“民间无小事”,把百姓的事当成头等大事来办;才会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才会心中装满百姓之疾苦,千方百计为民排忧解难。传记文学《尕布龙传》说得好:“老百姓就是他的天,老百姓就是他的地,老百姓就是他的生命之根”。
老百姓永远怀念这样的党的干部。甘祖昌去世时,当地百姓扼腕痛惜,跪着为将军送行。而尕布龙于2011年10月8日走完一生,3年后,青海省当地媒体评选“影响青海历史人物”,原本不在候选人名单中的他,却在短短几周内,受到数千市民联名推荐,高票当选。——它们传递了这么一个政治息码:百姓拥戴甘祖昌、尕布龙式的干部,希冀更多地涌现。
羊城晚报:政府会议要“看得见”也要“听得... 2008-12-23 |
羊城晚报:政府会议要“看得见”也要“听得... 2008-12-23 |
徐爱民:深入田间炕头,用百姓语言搞好司法... 2010-08-23 |
温国鹏:老百姓反映情况咋成了“吃饱撑的” 2011-10-19 |
官员不是演员,百姓也不是观众 2014-06-04 |
千龙网:吕正操将军为啥“迷信老百姓” 2009-10-14 |
杨朝清:“牧民省长”尕布龙的“追梦赤子心” 2015-09-25 |
红 网:老百姓怎么又成受害者了? 2008-10-24 |
红 网:老百姓怎么又成受害者了? 2008-10-24 |
公仆情怀感情为先 2008-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