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市长说,地下铺了管网,把几百亿埋在地下,老百姓也看不见,我怎么能干这个事儿呢!”在一个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调研时,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听到这样的声音。据悉,这也是政府主导水污染治理的困境(6月3日《中国经济周刊》)。
据悉,从1994年大规模治理淮河至今,我国水污染只是有所减轻,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善和控制。20年来全国治理大江、大河、大湖,从未间断过,但实效与预期并不一致。显然,治理水污染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某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在“地下”投入。
无论是治理水污染,还是建设城市供排水系统,显然,都需要地方向“地下”投入,这被认为是投资“良心工程”。然而,很多地方官员并不愿意投资“良心工程”(如新闻中的这位市长),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工程花钱不少,而效果却不能直接看到,尤其是不能让上面的领导和下面的百姓直接看到。
之前,很多地方是“唯上不唯下”,即干工作主要是给上面领导看的,要的是领导高兴。而这位市长却很重视老百姓的看法,让人略感欣慰。但在笔者看来,如果工作只是做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能看见的愿意去干,而老百姓看不见的不愿意干,以这样的态度干工作,就带有投机和表演的色彩。
地方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公共事务,有的工作的确很容易让老百姓直接看到,或者体会到。比如说,某些“形象工程”谁都看得见,某些民生工程(如保障房)老百姓也能体会到,但有的工作如“地下工作”,老百姓并不能直接看到,难道说,老百姓一时看不见的工作,就不干了吗?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不是演员,干工作也不是演戏。凡是政府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管上面的领导和下面的百姓能否直接看到,政府都应该主动作为。如果地方政府只是在老百姓看得见的地方干工作,明显是表演给老百姓看,以展示自己的政绩。但是,老百姓不是观众。
由于政府工作都与老百姓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因此准确地说,老百姓既是政府干工作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监督者。如果某些地方把老百姓当成观众,干工作是为了给老百姓看,只能说明,重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施政态度还是没有根本改变,重视“里子”的施政态度仍然没有真正形成。如何促进地方政府投资直接看不见的民生工程,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