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吴兴人:范蠡的“做官”与“发财”
//www.workercn.cn2015-10-29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北京人艺来沪复排演出历史剧《吴王金戈越王剑》,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其中,范蠡成为人们讨论的主要话题。大家熟知的是,历史上范蠡“急流勇退”,他和西施一起悄悄离去,下海做生意去了。但恐怕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范蠡是中国历史上践行做官不要发财、要发财不要做官的第一人。

  这件事史有记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在越国崛起称霸后,“为书辞句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句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但范蠡不从,他终于隐姓埋名走了。

  他离开越国后做什么去了?范蠡先是耕作种田,后来经商做生意。他乘船飘海到了齐国,更名改姓,自称“鸱(chī,吃)夷子皮”,在海边耕作,吃苦耐劳,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治理产业。住了不久,积累财产达几十万。齐王听说“鸱夷子皮”贤能,请他出任宰相。范蠡再次出任高官,但做了一段时间,他又想:“住在家里就积累千金财产,做官就达到卿相高位,这是平民百姓能达到的最高地位了。长久享受尊贵的名号,不吉祥。”

  范蠡是明智的。他清醒地意识到,做了大官,不应拥有大量的财产,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做官和赚钱不能兼而有之。要么做官不发财,要么发财不做官。他当机立断,作出了两者皆抛的决定。他再次辞去了齐国宰相的职务,向齐王交出了相印,全部发散了自己的家产,送给知音好友同乡邻里。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范蠡能意识到当官又发财是“不吉祥”的道理,有这样的危机感,当机立断作出决定,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今天,许多落马的大大小小的“老虎”,以及最近金融界不少受审查的老总,都和范蠡背道而驰。他们既想做官,又想发财,一手笑纳部下的受贿,一手又向上级行贿;投入是为了产出,他们把做官当作一笔生意来做;或捞到了几百万,还想捞几千万、几个亿。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终于翻船,“进去了”,后悔莫及。

  范蠡不当齐国的宰相之后,又到哪里去了?他带着一点财产,秘密离去,迁徙到陶(地今山东定陶西北),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最佳经商之地,是一个做生意的好地方。因交易买卖的道路通畅,经营生意可以发财致富。没出几年,范蠡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成为2400多年前的马云。

  范蠡可谓贤能之人。做官,能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终使国富民强;理家,能辛苦劳作、惨淡经营终使家产累积数十万,被人们称颂。能上能下,两起两落,先官后民、再官又民,做官就不做生意,做生意就不做官,功成隐退,赚了大钱,也周济穷人,像范蠡这样的明白人,在中国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今天的当官者,是否也可以从这位名士的立身行事中,获得一点有益的借鉴?

  近日,从报上读到,无锡市北塘区一位副区长顾建伟,北京大学政治学系本科毕业后回到无锡,从最基层的街道办事员干起,成为无锡当地最年轻的处级干部之一。最近他选择了辞职,10月25日,在无锡开了一家咖啡馆。许多人一度无法理解,都向他提出了“为什么”。顾建伟回答道:“在外人看来,我从那样一个职位上辞职,似乎本身就是一种舍弃,但其实公务员就是一个‘打工者’的身份。在40岁的当口,我发自内心地想创业,觉得开心和喜欢应该成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所以,在我心里,这个过程中并没有舍弃,甚至称不上是一种选择。”

  能像范蠡这样把做官和发财分清楚,是很可喜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