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作为交换学生去台湾学习的时候,送我离家的外婆,抹起了眼泪。
是因为台湾太远了吗?远到让她觉得担心与不舍?毕竟,虽然从深圳飞去台湾的航程可能还不及飞到北京的一半,但在心理距离上,台湾总归是一个听起来比北京更远的地方。
是因为台湾太近了吗?近到让她触景伤情?毕竟,那是外婆曾经每每期盼家书传来的方向。在那个动荡“大时代”,外婆的大哥,我从小就听说的“台湾舅公”,随“国军”退守台湾之后,即便后来身居高位,此生也再未有机会重回故土。每当回想至此,外婆总是潸然泪下。
于是,“时而近,时而远”,就是这些年来,我接近台湾、观察台湾的感受。这既近又远,尤其存在于想象与真实的落差中。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出发去台湾之前,我的外公总提醒我,出门在外需多备一点钱在身上。在他想来,毕竟“台湾的物价要比大陆贵十倍,因为台湾人的收入比大陆人要高十倍”。外公对台湾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的生活成本并未见得比大陆高,而且很多时候,竟让我觉得实惠许多。现在台湾人挣的当然也没有大陆人的十倍之多。事实上,台湾年轻人走出校园以后能拿到的平均薪资水平,与大陆一线城市的相仿。同样,甚至有的时候,大陆一些行业的薪资水平还要略高一筹。
两岸之间在物价和经济水平上的差距拉“近”了,我想是大陆经济快速发展的大逻辑所带来的。
另外一个“近”是人心上的“近”。两岸同文同种自不必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我想也不是一句假话。但也总有一些时刻,又让我觉得,两岸离得有点“远”。
有的“远”,来自观念没有“与时俱进”。我的一位老师与我谈话的开场白十分有趣,他说:“冒昧问一句,大陆的女孩子都像你这样穿着打扮吗?因为你看起来就和台湾的女孩子没有区别呀。”因为在他的印象中,大陆女生似乎都打扮得“比较朴素”。
有的“远”,则源自历史或掺进复杂的政治因素。
比如,会有第一次见面的台湾朋友,礼貌又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希望我称你来自‘中国’还是‘大陆’?” 比如,去年3月,当“反服贸”的议题发酵、“太阳花学运”兴起之时,在台湾朋友比较多的社交网络上,我也会看到许多我并不赞同的帖子被刷屏。
再比如,我发现,原来龙应台《大江大海》中“大时代”的叙事,并不是台湾叙事的全部。那是属于1949年前后退守台湾的100多万“外省人”的叙事,而不是台湾“本省人”的叙事;恐怕,也不是如今为大多数台湾年轻人所完全“继承”和“理解”的叙事。
还有的“远”,来自两岸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比如,我所见的大陆青年,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都生活得非常“用力”、非常“努力”,也非常“着急”,“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口号,同样适用于大陆社会的整体氛围。而对于台湾的年轻人而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似乎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更看重生活中的“小确幸”,更愿意“追随自己的内心”。
有学者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大陆依然处于优先追求经济发展的阶段,而台湾则已经处于“后现代”的发展阶段,所以人们更注重生活品质、社会公平以及政治权利的争取等。
这种分析似乎是说得通也易于理解的,但它之于身处大陆的我,依然有隔阂,就如同你也许知道漩涡的湍动强度与流速,但你终究想象不出真正漩涡深处的感受一样。毕竟,我没有真正走过他们曾经走过的路,所以不能完全理解他们为什么走到了这里、如今想要去何方。
时常,我想,是否真的有办法,消除这种隔阂,让两岸人民、两岸青年真正能够达成心意相通、感同身受?
(记者,曾在中原大学交换学习)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陆生来台 何乐而不为? 2009-06-09 |
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当局有何理由抱怨人才外流 2010-02-04 |
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当局有何理由抱怨人才外流 2010-02-04 |
人民日报海外版:让陆生来台 何乐而不为? 2009-06-09 |
新华网:《丑陋的中国人》100年也不过时 2009-10-15 |
王 平:台湾人的面孔 2011-03-18 |
许文彬:台湾人也是中国人 2012-04-17 |
徐 蕾:音乐的穿透力 2012-11-01 |
馥 馨:洗头兼洗脑? 2014-04-09 |
木 鸣:台湾真正该恐惧什么 2014-05-1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