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待怎么才是称心”
田之章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清初河道总督赵世显,在座右书一联云:“只如此已为过分,待怎么才是称心”,警醒自己“知足”——只是这样已经过分了,还要怎么才能满足?

  对此,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评价:“如此”二字,有许多现在之富贵安乐在内;“怎么”二字,有许多无益之侈心妄想在内。两个词虽然短,但让人觉得“谦退知足,无穷受享”。一副对联、两句评语,也把今天一些人的病根掘了出来。

  人在社会上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但人性的弱点往往在于,欲望没有穷尽。而人一旦怀有不足之心,便容易滋生不轨之念,这不但堵塞了快乐之源,而且开启了祸患之门。

  避祸防患,莫如知足;常乐久安,无如知止。知与止,相成相辅,互为因果。不知则不止,知足则止足。

  明代名臣陶望龄爱竹赏竹,一定要是深山中的大片竹林,才觉满足。后来,他的友人朱晋甫植竹百竿,造了个小亭子,对他说:我能天天伴竹而坐,身体满足于荫凉,耳朵满足于风声,眼睛满足于疏影,内心满足于意趣,所以给亭起名为“也足”。陶望龄听了朋友的话,恍然大悟,写下《也足亭记》,阐发知足常乐的道理。同时代的高攀龙知道后,也将自己的楼命名为“可楼”,并作《可楼记》明志。从“也足”到“可楼”,命名虽异,命意则同,都是告诫人们:可以了!满足吧!

  的确,人需要有物质、可以有爱好,但也得把握好分寸。身为形役、心为物役,只会让自己掉入不满足的陷阱。这山望着那山高,无止境的贪念带来无止境的烦恼,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告诫的,“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反过来说,一水可止渴,一饭可充饥,一枝可栖身。只要知足,便无往而不快乐了。

  在旁观者看来,一些人衣食无忧,养尊处优,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他们自己则往往这也不足,那也不足,觉得钱挣得不够多,官当得不够大,房子不够宽敞,车子不够高档。于是极力营求,贪取滋甚,就像那小虫子公式蝂,不至坠地毁灭而不止。从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的“蝇贪”马超群,到“虎贪”令计划,莫不演绎着这样的“人生轨迹”。

  有人曾把人的一生比作“收成”,收成好坏,关键看结局如何。如果结局不好,不能完全怪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而是要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分寸、不会收束?想想自己的追求是不是走错了方向、努力是不是失去了准星?把“不知足”的劲头用在工作上、放在事业中,“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才能让人生有一个“好收成”。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想想过去的困穷,看看现在的享受;想想百姓的日子,看看自己的生活,即使不是“已为过分”,但怀有一颗知足心总该是应当的吧!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应该有“也足”之意、“可矣”之心。如果还是这也不足,那也不够,就需要问问自己:“待怎么才是称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