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翻开《中国海洋开放史》,公元3世纪以前,中国就已经利用季风变化规律进行航海;汉代,中国的航船能抵达印度洋沿岸和斯里兰卡等国;宋代,航海家已掌握指南针航海技术;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1100—1450年,我国曾拥有世界上最庞大、最精良、最发达的海上舰队,对世界文明产生深刻影响。然而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总是将大海视作天然屏障,历代官府对民间海洋经济行为一再加以禁止或限制。“重陆轻海”的思维方式,即使进入现代社会也没有完全改变。
认识海洋,不能不学习国外学者的相关书籍。从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总署前首席科学家布鲁斯·帕克的《海洋的力量》中,我了解到,2004年12月26日席卷印度洋沿岸的大海啸,如果提早半小时警告,相关12个国家的30万个生命就不会逝去。太阳、月亮和地球作为海洋的3个能量来源,会积聚增强并且释放能量,以至于引起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灾害,但人类可以借助现代预报手段避开大海的狂怒。从对诺曼底登陆的潮汐预测到2011年的日本地震导致海啸经过等事件的描述,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大海所蕴藏的令人敬畏的力量,激发人们探索海洋预测科学的热情。对我而言,则加深了做好海洋灾害报道的认知。
目前,世界人口的60%居住在距海岸100公里范围的沿海地区。我国沿海地区居住了40%左右的人口,却贡献了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所以,全球许多问题都无法绕开海洋。作为一名长年在海岛地区的涉海新闻工作者,我深感增强海洋知识储备对于做好海洋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必要性。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海洋问题,是全球共性问题;振兴海洋事业,也是世界各国都在努力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一些沿海城市率先崛起,但人们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仍侧重于陆地。保障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奋斗目标,中国迎来经略海洋的新时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是彰显一个海洋大国与有关国家共同打造海上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作为党的干部,只有将自己打造成热爱海洋、读懂海洋队伍中的一员,才可能在建设海洋强国进程中贡献一己之力。
如果,我们每个干部介绍国土面积时,能加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看地图时,能把“雄鸡”看成“火炬”;考虑事情,有陆海统筹意识,并把广阔富饶的海洋当做解决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日益紧缺矛盾的希望所在,那么,我们的海洋意识会越来越强,图书展会上的“海洋蓝”会更耀眼,而投身海洋事业的有识之士也会越来越多。
刘占青:县城书店之殇 2014-05-15 |
新华网:厅官拜佛放淫秽光盘念的啥经? 2014-07-16 |
欧 阳:飘在欲望和理想之间 2015-03-30 |
刘戟锋:莫忘颠覆性技术后面的基础科学 2015-04-08 |
韩浩月:孤独图书馆是场奢侈梦 2015-05-13 |
马想斌:有些政商为何爱“算命” 2015-07-29 |
朱永华:新华书店变身全民图书馆值得尝试 2015-11-30 |
阅读,让乡村教师精神生活更丰富 2016-03-07 |
自助图书馆不能成为来去匆匆的形象工程 2016-04-07 |
“无用”的芳香 2016-04-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