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工作颂歌
张静雯
//www.workercn.cn2016-09-18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假期余额转瞬清零,此刻坐在办公桌前,你愿不愿意发表一下上班感言?想想假期前的你,有没有“言之凿凿”地向工作表白过呢:中秋放假,你最担心的事是什么?不是买不到回家的票,不是有朋友结婚不得不放血包红包,而是“不能工作”呦。

  朋友圈流传的哏不能当真。真诚如我,就不凹这个造型,明目张胆地玩耍,坚决不干活。其实这个假期我过得一点都不轻松,都怪那部刷了屏的韩国电影《釜山行》。讲述人与僵尸殊死搏斗、逃出生天的惊悚片,原本就够撩拨神经,最后非得安排帅欧巴男主角英勇就义,生离死别的场景还表达得极不克制,成功骗取了我一公升的眼泪。

  和众多制作精良的商业片一样,影片除了炫技之外,还试图反思现代社会的冷漠。比如被女儿感化之前的男主角,就活脱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工作赚钱之外的事都很漠然,且一切以私利为重,被讽刺为“吸血鬼”。也不知道,这跟电影表现的僵尸咬人吸血是不是有意呼应。

  节前学到了一个名词,叫“996”。说起来也不新鲜,就是“朝九晚九一周工作六天”的意思。据说在互联网行业,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时间表早就是约定俗成的“规则”了,只是没有被写到合同里而已。之所以引起了一丝波澜,是因为前阵子58同城被曝出要求员工遵从“996”工作制,不允许请假、也没有补贴,他们的CEO姚劲波的微博评论区都快被疑似前来抗议的员工攻占了。尽管后来公司回应说政策并非强制,可一众程序员和销售策划岗白领们,早就在加班的潜规则下感觉身体被掏空,加之微信这些即时通信的普及,老板24小时都能找到你,工作生活傻傻分不清楚,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在现代公司制度的权力结构下,员工对这种非自愿的超时劳动没有多少议价能力,这是个悲伤的现实。更何况,现代社会那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正不知不觉中稀释着无条件加班的非道义色彩。譬如说嚷嚷着假期也要工作不能停,虽说是戏谑,老板都不当真,但这种段子能被玩儿得兴高采烈,是不是也折射某种工作文化呢?必须老实承认,抱怨归抱怨,“工作不停歇”早已成为现代社会歌颂的一种“美德”。

  日本小说家星野慎司曾经说,“忙碌的工作就像因参战而烙在身上的伤痕一样,那是男人的勋章。”都市人与工作的虐恋,是生存所需,也是对自身焦虑感的某种代偿,虽然累得“像只狗”,怨念“被掏空”,但又不自觉地期待把自己填满,仿佛这样才心安。

  不信你看,早晚高峰的通勤地铁上,即便被挤成沙丁鱼状,人们依旧眼睛不离手机。刷新闻资讯,刷电视剧,刷千奇百怪的内容,通往“苟且”的路上,还不放过远方的苟且、戏剧小说里的苟且。这是求知若渴么?估计不是,不过是想让大脑有事情可做而已,至于吸收了什么信息,不重要。我喜欢的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对类似状况有过刻薄而到位的比喻:有如把一只贝壳放到耳边细听,耳际感觉不到汹涌的海潮声,鼎沸的人声却扑面而来。

  都市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本质是对“消耗”的迷恋。勤劳用功、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是一种天然高尚的价值,哪怕这些都是多余无谓的,都可以直接唱出一首颂歌。“哈佛凌晨四点半,图书馆灯火通明座位满满”的意淫故事,尽管一次又一次地被证伪,依旧时不常出现在你我的社交平台时间线上,背后依仗的正是对“消耗即正义”的笃信。累得大脑缺氧,反而产生元气满满的幻觉,我这么拼,总能实现自我吧。勤劳是颗种子,种子一直醒着,就没有长不出的果实。

  好多职场帖抱怨加班做的多是无用功,开会开得毫无效率也没有意义,但依旧日复一日,这其中的心态,和崇拜挑灯夜战苦读书,大概也没多少区别。说起来,这种现代病,其实同追求效率的现代精神自相矛盾,对人的身体和心灵,更是双重折磨。

  早些时候留意过一条不太起眼的新闻。一个在保险公司入职仅一个多月的毕业生,在公司宿舍烧炭自杀。去世之前,他写在朋友圈里的文字时而绝望颓废,时而鸡血满满,其间煎熬可想而知。在崇尚高强度的工作文化底色之下,死亡的悲剧那么刺眼,又那么无奈。

  病态工作文化的腐蚀蔓延到社会价值层面,从逻辑上讲毫无违和感。如果工作成了唯一的正确,人无异于困在狭小的牢笼之中,异化为工具,工作本身的意义也会面临消解的危险。直到一两年前,我还在某个学校网页上看到对优秀教师的这般赞美:老母病重,他为了一个班级的孩子,愣是没回去看望最后一眼。这种价值观看起来古早,却和单向度的工作至上价值观不谋而合。

  回到“996”这档子争论上来,工作量大节奏快、创业艰难,都可以成为加班的理由。最可怕的不是加班本身,而是企业可以毫无代价地透支员工的劳动力,甚至将其上升为一种义务、一种道德。这样一来,它所伤害的就不仅仅是身体和心灵,还有社会的精神价值。

  曾经看到过一幅图片,加班汪顶着重重的黑眼圈。这看起来和《釜山行》里感染变身的僵尸倒有几分相似:目光呆滞,形容枯槁,盲目地寻找猎物。这种类比当然极端,就算“7天24小时”连轴转,可能也不至于迎来丧失末日。可汲汲于繁重工作的你,的确需要时不时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看它有没有不经意变得苍白而麻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