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读书切戒在慌忙
丁雅诵
//www.workercn.cn2016-10-27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北京大学某地下超市有家野草书店。这个被书友称作“燕园最后的实体书店”,经历了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如今可能面临招标不中、被迫撤店的局面。

  没有书店的学校是荒凉的。那些经营许久的小书店,或是食堂旁开辟出的一小间,或是宿舍楼下的一个小门面,其实早已与学校融为一体,成为校园文化的地标、学子情怀的寄托。

  然而,在互联网经济、电子阅读的影响下,实体书店的地盘正在逐渐失守。而实体书店的寒冬,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下国民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以前书籍匮乏的时候,人们如饥似渴地找书看。如今,书是极大丰富了,但真正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最近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超过了58.4%的图书阅读率。成年人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1小时,达到62.21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2.63分钟。

  有人说,我用手机看书,不也是读书吗?确实,电子阅读也是阅读,但阅读的内容、质量又如何呢?如果把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毫无科学的保健秘诀、乱七八糟的花边新闻、偏颇失真的事件评论也当作是在“读书”,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图书虽然也有粗制滥造之作,但是由于有出版单位的把关和出版成本的制约,总体质量要比网络作品高得多。

  新媒体阅读看上去信息量大、方便快捷,但是事实上却无法避免浮光掠影、一扫而过的弊端。要从庞杂的资讯中筛选出质量好的,再认真研读,并努力排除不断涌入的新信息的干扰,这是很难做到的。即便是些好文章,一旦放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也很可能在指尖滑动的过程中变成过眼烟云。在这样的环境中,那些如传统文化经典、中外文学名著之类的好书渐渐被遗忘在角落。快餐式、碎片化的阅读成为阻碍中国人深层次阅读的重要原因。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是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以前人喜欢买毛边书,鲁迅就自诩为“毛边党”,这种书印刷装订后不切光,页与页相连,看书的时候,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裁一页看一页,可谓静心读书的法宝。

  过去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在操场边还是在树荫下,总能看到年轻人手捧书本的背影;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小书店,也常能看到学生流连在书架间的身形。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书”的呈现形式可能多种多样,但读书,特别是读那些能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培养浩然之气的书,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个不读书的人没有前途,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没有未来。多读书、读好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