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夏满芒夏暑相连”,小暑的后一个节气是大暑。小,微也;暑,热也。《逸周书·时训》云:“小暑之日,温风至。”但小暑一过,“一日热三分”。到了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一般也就到了最热的时候。古人总结:“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大者,炎热至极也。”
暑天,每用来表示炎热的夏季,此中的“暑”或者正来自小大暑的“暑”。因为“小暑交大暑,热得没钻处”,古人在这个时节往往连仗都不愿打。《三国志·魏书·田畴传》载,曹操北征乌丸,听了田畴的计谋,先撤退,且“署大木表于水侧路傍”,上面明晃晃地写到:“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晋书·王鉴传》亦载:“时杜弢作逆,江湘流弊,王敦不能制,朝廷深以为忧。”王鉴乃有上疏,也是认同“议者或以当今暑夏,非出军之时”的观点,主张“今宜严戒,须秋而动”,天凉快了再说。明朝中叶,面对“辽东巡抚张学颜等报称达贼二十余万谋犯辽东,前哨已到大宁,请兵请粮,急于星火”,张居正的《论边事疏》却显得相当沉着,核心观点同样是“暑月非虏骑狂逞之时,料无大事,请宽圣怀”。其实人家真的没来,只能说是凑巧。曹操玩儿的就是兵不厌诈的把戏,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做法,不知怎么乌丸还会上当,“诚以为大军去也”,明白过来时已经晚了,结果“单于身自临陈,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田畴因此受封“亭侯,邑五百户”。
《水浒传》里,晁盖他们“智取生辰纲”也发生在小暑时节。施耐庵写得分明,梁中书老丈人蔡京的生日是六月十五嘛。所以,杨志率领队伍押送生辰纲出发的时候,“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走到事发地黄泥岗,更不得了,“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假扮成酒贩子的白日鼠白胜出场时的唱词,最著名,也更加晓畅易懂:“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中购得的《中国古代民歌一百首》,就把它收了进去。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但他写的宋朝这一段,却并非凭空想象。宋人便有类似的句子,如戴复古的《大热》,有“君看百谷秋,亦是暑中结。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又如陆游的《苦热》,亦有“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诸如此类,都是相同的意境。
酷热之时,街上每能见到赤裸着上身的“膀爷”,尤其在北方,有失文雅乃至文明都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上,更应当学学孔子,脑袋里有点儿“礼”的意识。《论语·乡党》载,孔子“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袗,单衣;絺、绤,分别是细的和粗的葛布;表,加上衣也。前人注疏曰:“表而出之,谓先着里衣,表絺绤而出之于外,欲其不见体也。”这就是说,即使天再热,孔子出门也会穿得非常齐整,像今天参加正规研讨会着正装一样,把麻布单衣穿在外面,里面还要衬有内衣,总之不会光膀子、打赤膊。这也同时表明,孔子对“礼”的遵循表里如一,不仅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上如此,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如此。
《玉壶清话》载,五代时范质在遁迹民间之际,“一旦,坐对正巷茶肆中”,忽然一个形貌丑陋的人上前作揖,嘴里还叨咕“相公相公,无虑无虑”。那时是暑天,范质正扇着扇子,扇子上书有“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一联。这个人看见了,“夺其扇”,说:“今之典刑,轻重无准,吏得以侮,何啻大暑耶?公当深究狱弊。”后来,在后周就任高职的范质,果然“首议刑典”,直指“今繁苛失中,轻重无准,民罹横刑,吏得侮法”。世宗柴荣命其“与台官剧可久、知杂张湜聚都省详修刊定,惟务裁减,太官供膳”。五年后结题,诞生了著名的《大周刑统》,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宋刑统》。
“何当暑天过,快意风云会。”杜甫的诗。何当?快了,过完小大暑,就将顺理成章地进入节气中的秋天。相较之下,杜牧的“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只能是一种美好期冀。故人可乘清风而来,酷吏却不会因暑热而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