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这几天,管理层重罚涉嫌“老鼠仓”基金公司的消息引起社会关注。有报道称,一旦确定利用未公开信息非法交易获利,首批4家基金公司将被暂停3至6个月新业务。显然,与过去只罚个人不罚公司相比,这一“巴掌”拍出一片点赞。
从责任界定来看,自2009年“老鼠仓”入刑以来,监管部门对这一行径的查处力度虽不断攀升,但处于证据链条重要环节的基金公司往往总能置身事外。“基金经理的个人行为与本公司无关”,往往成为公司与“孩子”撇清关系的惯用台词,最终赔了钱财又担责的总是那些“倒霉孩子”。今后,如果将对公司处罚常态化、机制化,将实现对“老鼠仓”责任界定的突破,倒逼基金公司进一步加强内控、规范管理,形成全员共同承担资产管理风险的良好机制。
从行业长远发展看,诚信经营是资产管理行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基金公司、基金经理离开诚信去谈“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即便有再优秀的理财技能、再高的收益、再牛的营销手段,也无法赢得投资者的信任。
当然,光靠“拍板子”、“罚票子”显然还不够,“老鼠仓”屡禁不绝说明其潜在的诱发因素仍旧没有根除。一方面,基金经理、投资总监们自恃身怀资产管理绝技,有更大、更高的名利诉求却得不到引导和满足,这一点仅凭打压和道德约束难以长久管控。另一方面,基于行业本身特点,真正在基金公司“说了算”的人往往是大股东和董事长。在协调股东、基金持有人和基金公司三方利益时,基金经理这个“配角”一般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很多有能力的基金经理在晋升、考核压力下,不通过熬年限、拼资历很难脱颖而出。长此以往,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琢磨通过“歪路”赚钱,有的则干脆“用脚投票”。
资管行业属于轻资产行业,其特性决定了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促进全行业从业人员有干劲、弃“邪念”、谋发展,是根除“老鼠仓”最需要思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分基金公司探索员工持股激励机制,鼓励基金经理在一定条件下炒股,实际上打消了不少人内心里通过“老鼠仓”获利的念头。放在更广的范围思考,部分基金公司施行“种子基金”计划,破格提拔年轻人才,给予其更高薪水和更好待遇,从根本上消除了“老鼠仓”发育的土壤,是“灭鼠诛心”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