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死抱几部真假难定、解释不一的原典啃读,以弘扬传统之名来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未必是长久之道。
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将于今年9月出版,分别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
弘扬国学,确有必要,但这是系统工程,更艰巨的工作在后面。
一般来说,国学指一国特有之学问,虽“国学”说古已有之,但当时特指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与今意不同。近代“国学”源于日本,在全面西化冲击下,一批日本学者为保持“日本性”,刻意曲解经典,创出“国学”概念。
从实践看,日本“国学”对稳定社会、保证秩序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割裂历史联系、生编硬造,甚至将中国经典胡说成代表了日本的“国民性”,从而推涨了病态的民族虚荣心,为后来走上侵略之路提供了可能。
近代以来,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饱受挫折,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勇敢地求法于世界,日本“国学”给了他们以启迪,近代中国“国学”从此勃兴。
发展“国学”,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世界,毕竟,发展应植根于历史的、文化的基础之上,像没头苍蝇那样,今天学美国、明天学欧洲、后天学英国,很可能学成“四不像”,效率最低,中国足球屡战屡败,就有盲目跟风的因素。
但也应看到,“国学”是近代产物,在对古代文明的取舍中,有谬解、狭隘、功利、不求甚解的一面。比如《论语》,是否代表了孔子思想,仍有疑问,否则为何唐代前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伪书?再比如《道德经》,可否用“辩证法”来概括,亦有争议。
确实,人要讲一点精神,但不必因此对典籍抱有过多期望,儒家传承2千余年,既没能阻止战争与杀戮,也没能扭转阵发性社会崩溃,甚至未改变缠足、宫刑等落后习俗,没有证据证明,古人在整体上比今天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有操守。
以日本为例,上世纪50年代随地吐痰、上车拥挤、打架斗殴等并不罕见,各国人民也曾对日本游客啧有烦言,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是弘扬“国学”的结果,而是社会资本增加,自组织加强,才实现“仓廪实而知礼节”。
中国经济猛跑30多年,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存在滞后现象,但只要坚持多元化,避免“一刀切”,我们完全能突破这个瓶颈。
从历史看,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我们不断吸收外来之长,故能博大精深,这意味着,我们的“国学”可以大大超越《论语》《孟子》,所有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都应成为我们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因为只有“大”,才能生动,才能发展。
相反,死抱几部真假难定、解释不一的原典啃读,以弘扬传统之名来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未必是长久之道。
光明日报:怎样看待时下的“孔子热” 2010-01-22 |
解放日报:孔夫子的“太太”与李太白的“身... 2009-08-24 |
解放日报:孔夫子的“太太”与李太白的“身... 2009-08-24 |
南方日报:国学不是一国之学 2009-11-25 |
南方日报:国学不是一国之学 2009-11-25 |
光明日报:怎样看待时下的“孔子热” 2010-01-22 |
人民日报:“大师”该由谁来封? 2009-03-02 |
人民日报:“大师”该由谁来封? 2009-03-02 |
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大的幻像 2009-05-26 |
中国青年报:中国老大的幻像 2009-0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