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大医院畅通的、反馈良好的医疗信息渠道,医托的根儿才能断掉
医托傍上小医院、黑诊所,把病人忽悠过去后,几十元成本的药卖到上万元。近日,北京警方侦破一起特大医托诈骗案,抓获涉案嫌疑人150名,其中医托80余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60余名。
打击医托,不是自今天始。为啥和票贩子、号贩子一样,打击过后他们总能“春风吹又生”呢?
先让我们慢动作回放一下行骗戏码,看看骗术究竟是怎样奏效的:先搭讪,再推荐医院,伪装病友说得了同类病就在某某医院治好的,看完病后诊所还通过电话回访、邮寄药品等方式继续骗取钱财。看着简单,内有玄机——
病人的信息劣势是第一个空子。上当受骗的多是外地来瞧病的,去哪个医院看病,哪个医生好,往往两眼一抹黑。跑去大医院一看,号挂没了,也不知找谁咨询。这时候有个热心的病友、老乡给你一介绍,溺水时候有根稻草,不由不伸手。
缺乏相关医学常识是第二个原因。相信偏方治大病,于是病急乱投医。对于所谓的病友现身说法也没有抵抗力,更不用说,还有医疗机构人员的参与,“可信度”大大提高,结果着了骗子的道。
大数效应,更是医托盈利的法门。现在患者警惕性也高,也存着小心呢,但是,由于基数太大,哪怕十个里面骗着一个,也不少赚。
招数分析已毕,如何拆解呢?
消除信息不对称是最关键的。预约挂号平台、医院医生情况等求医信息,得有良好的送达正路;正规的求医信息,必须容易得到。这一招如果使好,医托的根就断掉了。有大医院畅通的、反馈良好的发布渠道,谁去信一个鬼鬼祟祟的托儿?另外,不妨再学习一下银行防金融诈骗的招:在显著地方列出醒目的防骗警示。利用漫画、图片等通俗的形式,把案例、相关骗术介绍清楚了,就管用。
对于病人及家属来说,也要提前查好相关情况,更要留根弦儿:哪有那么多老乡、病友正巧让自己碰上,哪有那么多偏方包治百病?别信巧事。
打击绝不能手软。特别是参与其中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可姑息,还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医疗机构平时要加强自查,卫生部门应时常监督、掌握情况,公安机关打击的手段应该更灵活。虽然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但只要割得勤,它就长不大,不是吗?
华化成:建立追究机制遏制地方“举债冲动” 2010-10-29 |
于 静:“餐具消毒协会会长不用消毒餐具”... 2011-06-23 |
郭震海:“高居庙堂”怎能真知民生 2012-06-05 |
吴杭民:高额农药检测费,维护了谁的利益? 2012-07-02 |
法治观点:食品安全遇制度瓶颈 2012-07-07 |
廖水南:检测费猛于虎维权路何其苦 2012-09-18 |
易国祥:管住权力是管好户籍的秘籍 2013-01-28 |
申国华:打击假药不能有“盲点” 2013-05-24 |
吴秋余:清理违建“拆”只是第一步 2013-09-06 |
邓清波:治理“吃空饷”要挖出“真病根” 2013-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