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松花湖”号、“好想你”号……继火车列车被“冠名”之后,全国铁路在广告推广上又有新动作。2016年全国铁路客票票面广告项目全面启动公开招商,共涉及17个铁路局。记者了解到,目前车票正面只发布文字类广告,如果招商全部成功,今年预计发售的“广告火车票”将达22亿张。(1月10日《北京青年报》)
早在之前,火车被“冠名”就已经推广和普及,“和谐号”已不再是火车的唯一称号。如今,对火车票进行“变脸”,并在车票票面植入广告,无疑更加具有新意和特点。不过,此举的背后,能否真正刺激铁路部门的改革,恐怕还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早在火车被“冠名”之初,就有相关部门声称,目的正是在于为铁路部门走向市场做铺垫。然而,公众的定位,无非在于确实让“铁老大”走向市场,以此来推动票价和服务的转变,以便于乘客享受更多利益。遗憾的是,“冠名”之后,却只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所谓的市场化改革成为了奢望。表面上来看,不管是“冠名”,还是票面的“变脸”,都具有市场化破冰的倾向,但却在本质上没有达到蜕变的预期结果。
对于火车来说,每个人都不陌生,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往往会成为人们的首选出行方式。不过,对于票价来说,很多乘客却明显感觉过高。其实,票价之所以高位运行,原因无非在于,铁路服务具有垄断属性,缺乏竞争对手和压力。在市场交易原则下,铁路客运市场属于买方市场,乘客应该享受合理的票价和服务。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铁路部门扮演了“老大”的角色,具有强势的支配地位和属性,一直备受诟病。
可以预见,假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让铁路服务融入市场,必然可以很好的解决公众的忧虑。在市场化模式下,竞争压力必然会增大,而票价的制定、服务质量的良莠,都会看乘客的“脸色”。如此之下,就可以打破打破铁路“自说自话”的模式,形成“鲶鱼效应”,倒逼铁路部门转型经营。其实,在很多西方国家,铁路客运并非完全垄断,票价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考虑到运输的季节性很强,运输淡季低价促销更是许多运输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必选动作”,与我国的航空公司机票打折具有相似性。
火车票“变脸”,对票面上的广告进行招商,在具有市场化性质的举动面前,必然会让人引发遐想。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要想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变脸”并不会产生太大的作用。更为重要的则是,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将铁路服务真正推向市场,才能衍生出市场化破冰价值和作用。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