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图片评论-正文
“泼冷水症”
严辉文
//www.workercn.cn2016-05-31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资料图片

  杨绛先生辞世,她的许多金句也开始再次流行。比如“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之类,让人耳熟能详。而针对朋友圈中众多网友缅怀悼念爆棚的情形,有人居然仿此造句曰: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但给去世的作家点的蜡烛太多。

  所谓“你的问题在于书读得太少而点蜡烛太多”,或许不无提醒人们多读经典,多读大师著作,少盲目跟风的好意,但是其中流露的精英身份意识,尤其是站在学术和道德制高点藐视一切的倨傲态度,还是令人不忍直视。

  这或许是一个空前绝后的遗憾时代——是中学和西学碰撞所产生学贯中西大师走一位少一位的时代。时光真是一架无情的机器,大师们最终也不能让生命永恒存在。正因如此,大师的远去,总是会让全民扼腕痛惜。在微信主导社交的当下,网友们在朋友圈点蜡烛、献花、流泪,表达各种哀思,用网友普遍接受的方式自发进行悼念,恐怕不全然是跟风。有些精英总喜欢将这类行为归结为是装熟、充内行,并痛加取笑讥讽,未免太过小心眼了。

  如果说网友们热爱大师被视为跟风行为的话,那么某些精英的无情作派,无疑又是一种太无道理的“泼冷水症”。这种“泼冷水症”同样是有危害的,其浇灭的不只是网友的热情,其所伤害的也不只是网友的自尊,而且恐怕难说表现了对大师们的尊重。

  提醒人们阅读大师永远是好事。但术业有专攻,如果你不是钱钟书式的读书种子,世界上的大师恐怕是读不完的。不妨更直接地说,即便贵为精英,曾是学霸,所读过的大师也是很有限的。如果连一些业内精英也不是能够穷尽大师名作的人,那么是不是同样要被剥夺他们缅怀不熟知的大师的权利呢?

  在朋友圈表达对一位大师的热爱,通过转发相关资讯和文章来亲近大师,尤其是缅怀刚刚逝去的大师,这是每一个人的权利,我认为这种权利甚至于与是否阅读大师并不直接相关。阅读、精研、做学问之类固然是好事,但这个世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兴趣越来越显差异化,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深读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有读懂大师的天赋,甚至于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去攻读大师们堪称是晦涩艰深的学术著作(知其功名和贡献可也)。然而,谁也无权剥夺人们缅怀大师、亲近大师的权利,正如谁也没有肆意取笑他人的自由。

  所谓闻道有先后,知耻而后勇。知识也有阶梯,精英和大师也要拥趸,见贤思齐永不为晚。以杨绛先生为例,就算许多网友是从她的逝去才了解她的,才开始重视她的道德学问的,才追风购买她的《我们仨》《洗澡》等著作的,显然他们所需要的不是泼冷水,而是同样的点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