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徐简 漫画
没有关系的基本上拿不到项目,拿到项目的也无人追踪,结不结题,研究成果是否造假,根本无人过问。
广西一家民营企业在10余年时间内,以开发柔性印刷等技术为名,获得国家多项科技和技改资金逾千万元,却“根本没有实施”,没有任何监管,也无人追责。截至2015年5月31日,广西科技厅2001~2014年间下达的项目逾期未结题验收的共有3102项,涉科研经费约6.53亿元。其中,相当部分的逾期项目负责人为领导干部。(《中国经济周刊》2月23日)
巨额科研经费白白损耗,而相关主管部门却无动于衷,部分课题负责人不仅赚了盆满钵满,甚至还以此作为进身晋级的台阶,猎取什么“带头人”乃至院士等头衔,这样的状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经费投入持续走高,以《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为例,2014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3015.6亿元,尽管其中的企业支出占去了大头,但政府投入亦有数千亿元之巨。这些钱往往经由科技部门层层下发,并最终体现为一笔笔的项目资金。
而问题恰恰出在这种层级式的分发中。如前述广西的例子,企业也好、研究团体也罢,不过是一个个分食者。据某省科技厅退休官员透露,长期以来,科研经费资源的分配特点是:分散,碎片化,以便于官员寻租。这样,没有关系的基本上拿不到项目,拿到项目的也无人追踪,结不结题,研究成果是否造假,根本无人过问。
科技经费已经沦为政府官员寻租的资源,而各色分食者,也已经形成了闭合的利益链条。因此,让科研经费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关键仍在于如何真正打破这一利益链条。
其一,政府部门不能直接管项目。一个项目有没有前景,政府部门未必比专家和专业机构更有洞察力。政府只要做好规则设计、过程监管、事后评估乃至追责等事务就可以了。这也是政府的本分所在。如果依然事必躬亲,每一个项目都插手,不仅可能产生误判,也会因为决策的漫长而错失机遇。
其二,在此基础上,扩大科研项目从申报到成果评估的公开。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一个项目是否利国利民,光凭材料上的巧舌如簧不足为凭,还需要接受学界、业界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明明没有什么价值,或者移花接木,甚至一条龙造假的项目,可能会骗过主管的官员,但却不可能在阳光下存活。早在2014年年底,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全部纳入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国家科技报告系统,加强项目实施全过程的信息公开和痕迹管理。若果能如此,以往那些口水成果自然会在晾晒中现了原形。
其三,要严格成果验收,不能只由主管部门一家做主,而要倾听专业机构的意见;也不能只是专家关起门来验收,还要接受业界和社会的评价。以前述广西那个民企为例,一个子虚乌有的研发产品居然通过了自治区级5次验收,实在令人惊诧。此外,对于已经查实的科研经费滥用问题,要启动严厉的问责。特别是对于其中可能的腐败,更要有案必查,一查到底。
广州日报:大学办公司是舍本逐末 2009-04-28 |
广州日报:大学办公司是舍本逐末 2009-04-28 |
胡乐乐:一个课题要报销多少火车票 2013-04-02 |
余建斌:从投资角度看科研经费 2013-10-25 |
王成艳:“万人计划”恐难破解中国诺奖困局 2013-10-31 |
逄自立:剥离利益外壳回归学术本位,院士改... 2013-11-27 |
张 涨:别让科技经费成为一笔糊涂账 2014-01-17 |
科研经费怎成唐僧肉? 2014-02-18 |
吴学安:科研经费管理不能是专家自说自话 2015-02-13 |
熊丙奇:乱花科研经费的潜规则如何打破 2015-04-07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