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编者按:沸沸扬扬的“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又有转折,被打女司机卢某昨天就自己的驾驶陋习公开道歉。舆论漩涡中的事件有望平息,但对其引出的“路怒症”的思考,还未到停止的时候。
在快速进入汽车时代的中国,“路怒症”以同样迅疾的速度变成一种“流行病”,甚至成为一种尴尬的社会形态缩影。讨论“路怒”,乃至寻求解题的药方,恐怕也不只是就事论事那么简单。
问一问规则的缺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路怒症”既然能成为“流行病”,已不是一两个司机个人情绪使然。治路怒要“对症下药”,仅靠交管部门对司机的喊话,怕是喊不到病根上。
为什么会“路怒”?追问个人修养之外,还需要考察一些“外力”。比如说,路遇别车存在违反正常交通秩序的“乱开”行为,最容易触发“路怒症”。为什么会“乱开”,有故意为之,也有无心之过。直线变道之类的违规行为,常常能令车辆在实际行驶中获益,于是有人屡试不爽,直将规则视若儿戏;而也有的司机本无坏心,奈何“水平有限”,在繁忙的城市道路里迟疑不决甚至忙中出错,不知情者遇到了,也很容易怒火中烧。
这样的情况下,把板子全部打在“被激怒”一方身上并不公允。问题是,为何这些触发路怒的违规行为会屡禁不绝。城市交通本有明确的规则,要“相安无事”便需尊崇规则。而频频发生的路怒行为,多少暴露出规则本身的缺陷,以及规则意识的缺失。比如在路口随意变道“加塞”,“违规”却能获益,规则显然形同虚设,这要么是制订不严,要么是执行不严。规则一旦被虚置,公正就无从谈起,而在一个缺乏公正秩序的环境里,各自逐利的司机们只能以“怒”相对。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共识。将现实与这十六个字对对表,不难找到“路怒症”的病根。对于肆意违规获利的行为,用严密的规则和严格的执行完全可以制约。至于马路上同样常见的“无心之过”,我们不妨追问,是什么让“菜鸟”们顺利上路的呢? (朱珉迕)
从纾解心理做起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男司机的怒火从何而来?对此,有人说,是因为事件双方的不文明行车所致;也有另类声音表示,说不定男司机的妻子看到孩子啼哭埋怨丈夫开车开得不好,让男司机感到郁闷,也由此更拱起了男司机的怒气。种种猜测,人间烟火气很重。
从心理角度看,一件事情如果按照个体预期的方向发展,个体就会感到满足和愉悦,反之,则容易让人感到挫折感,进而形成压力,导致焦虑甚至愤怒等情绪。“路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驾驶车辆的过程中遭遇到种种预料之外的障碍所造成的心理负性情绪。但是,稍作联想就可以发现,其实,类似路怒的问题并不一定只会发生在道路上、驾车时,而可能发生在更多的场景中。例如,本来给家人做了一顿午餐,却被抱怨盐放得太多;在与人交往时,可能期待他人的称赞,实际却遭遇他人的“白眼”;本来自视甚高,却总得不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以及经济社会转型,人们可能会感到更多的社会压力,日积月累就可能化为“戾气”。但如果任由个体负面情绪飞奔,那么,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失序的社会。对于社会“戾气”的心理成因,或许可以理解,但不可听之任之:一方面,要呼吁注重心理疏导,帮助人们释放压力,疏导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每个人也应当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严守行为底线。现实已经说明,以暴制暴只会使问题升级,而绝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李小佳)
“路怒族”与“键盘侠”
接连几件“路怒”案,引起全国纷纷声讨。不过,与现实中违章、“路怒”频频的状况相比,屏幕后的网友则一边倒地高举正义的大旗,或抢占道德高地,或痛批肇事司机素质差,这样的场景是否有些违和?难道当今社会已经形成这种人群分野:上网的人不开车,开车的人不上网?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里的“路怒族”在网络上摇身一变成为正义感爆棚的秩序维护者,大有人在。人民日报曾发评论谴责这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网友,批评他们为“键盘侠”。话语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恰恰就是这些人的写照。当然,这些人并不是精神分裂,也不是人格变身,只不过在他们的规则意识里,规则都是为他人而设,而自己却不包含其中。抱有如此观念者,在我们身边,恐怕也并非很少数。
这种现象是转型社会中的一个特点。有法制,但法制不完善;明规则取代潜规则,但潜规则依然强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当前中国表现出来的道德滑坡,实际是制度问题,是法治缺乏的问题。有效的规则,应该让遵守规则者获益,让不遵守规则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现代汽车社会,关系到生命安全的交通法规不应该是“软法”,而必须是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试想一下,如果人们在考驾照时,被严肃教育过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但是真的开车到了路上,却发现违章司空见惯,超速家常便饭,遵守规则只能吃灰、排队,不遵守规则却如鱼得水。这样的反差,让人如何去看待规则,如何不产生“怒气”?这或许可以解释“键盘侠”与“路怒族”的大变身。 (彭 原)
新华网:司机满意,出租车行业才能稳定发展 2008-11-22 |
检察日报:时评的“八股病” 2009-01-12 |
检察日报:时评的“八股病” 2009-01-12 |
赵茂盛:谁在纵容渣土车“夺命”的疯狂? 2011-12-09 |
吴杭民:“身边人”有疾,病根在领导 2013-01-11 |
周建邦:“市长熟人”是个什么样的怪物? 2013-08-22 |
出租车运营“国标”咋落实 2013-10-15 |
梅明蕾:单靠交管难治“路怒症” 2015-05-11 |
知 庸:女司机道歉信里找药方 2015-05-12 |
新华网:司机满意,出租车行业才能稳定发展 2008-1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