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北大教授姜伯驹院士:对真理执着 与学生“较劲”
//www.workercn.cn2014-06-02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执着教书

  “直接告诉答案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

  如今,高校里的许多教师很忙,忙科研、忙课题、忙行政,最后,才是忙育人。有限的时间,究竟是将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课题研究,还是留给与学生们交流,这或许是当前高校内许多老师面临的纠结。可这样的纠结,在姜伯驹那里,从来都不存在。

  “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

  姜伯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等诸多角色,姜伯驹始终珍惜和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北大毕业后,姜伯驹可以选择去中科院数学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如果留在高校,即使学术上时有挫折,起码我能将自己的所学对学生们有所贡献。”

  姜伯驹老师教课有股劲儿,这在北大校园内是出了名的。

  第一股劲儿,是喜欢跟学生“较劲”。相较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姜伯驹更喜欢“折磨”学生,让他们自己慢慢想,慢慢琢磨,哪怕自己为此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

  这样的方法得益于姜伯驹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的启发。上世纪60年代,姜伯驹刚刚开始科研工作时,江泽涵先生给他出的问题,他往往很快就能算出来,可是江泽涵先生总是说看不懂,让姜伯驹回去再论证得透彻一点。如此七八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姜伯驹对问题的理解已和最初大大不同,包括“姜群”等很多成果正是在这样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第二股劲儿,是姜伯驹的“轴”。姜伯驹讲课是出了名的严谨认真,对于讲课,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而且,姜伯驹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件,他认为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将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

  “以前有媒体报道我身为院士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批改作业。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本来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在姜伯驹不大的办公室内,最醒目的是墙壁上悬挂的两块大大的黑板,一块被姜伯驹当作备忘录,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近期要看的书、要修改的论文、要参加的学术会议等;另外一块,就是姜伯驹专门用来和学生讨论问题的。擦了又写满,写满又擦去,那块黑板见证了姜伯驹和学生探讨问题的个个瞬间。

  采访姜伯驹并不容易。这是不少曾经采访过姜伯驹的记者共同的感受。一方面姜伯驹在面对学生讲数学时,似乎总有无尽的话;另一方面,姜伯驹生性低调,对于媒体,常常敬而远之。每每面对媒体,谈及自己,却变得不善言谈。深入学生之中的谈笑风生与面对镜头的沉默寡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令许多记者有“面对一个宝贵的新闻富矿,却不知从何挖起”的挫败感。

  为人如此,做事亦如此,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做科学,姜伯驹怀一颗赤子之心,更有一些风骨。(本报记者 赵婀娜)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