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43年只报了3次奖
创业之初,条件十分艰苦,高伯龙说:“虽然我们没钱,但不缺志气。”没有场地,他们就将一间废旧的食堂改造成实验室。夏天,实验室就变成了大闷罐,大家在里面挥汗如雨,通宵达旦地干;冬天,实验室又成了大冰窖,阴冷潮湿,很多人手脚长满冻疮。
加班加点、忘我工作已成为创新团队的习惯。2008年冬天,为了完成车载试验,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连夜开到衡山脚下,刚一下车,刺骨湿冷的狂风将张博士的帽子卷飞出几十米。就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大家仍手拉着手,顶风冒雨爬到山顶工作。整理完数据后,他们又冒险继续赶路,马不停蹄连夜下山转战广州。
小型化、高精度是世界各国激光陀螺研制的方向。罗晖教授把近5年生产的陀螺测试数据都打印出来,打印的数据纸摞成3摞儿有1人多高。他整天对数据分析整理、仔细对比,一干就是9个月,终于找到规律,缩小了尺寸,提高了精度。
由于保密需要,创新团队成员的学术论文不能公开发表;由于攻关进程紧张,他们分不出精力准备报奖材料,43年只报了3次奖,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记者 刘小兵)
短评
时代呼唤创新自信
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国防科大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科技成果,彰显了科技知识分子巨大的创新能量。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伴随着阻力和风险,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国防科大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清醒地认识到:军事核心技术买不来,国防现代化买不来。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国内技术落后,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奋起直追、力争超越。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广大科技工作者有了激光陀螺技术创新团队这样的创新自信,像他们那样不畏艰险、不懈攀登,我们就能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强军梦、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