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叶叔华:巨型天马望远镜背后的“老太太”(图)
//www.workercn.cn2014-09-15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有“老太太”在,才踏实

  事实果然不负叶叔华的举荐与厚望。在嫦娥三号任务中,新建成的天马望远镜完全代替了佘山25米望远镜,使我国VLBI观测网的灵敏度提高至2.6倍以上,也使嫦娥三号着陆器的相关时延测量误差只有嫦娥二号时的不到40%。尽管天马望远镜与嫦娥三号落月区相去数十万公里,却把月球车“看了个一清二楚”。它以数厘米的精度,检测出月球车移动、转弯等动作,以优于1米的精度对月球车进行了相对定位。

  在当今国际天文界,天马望远镜的综合性能已居世界前列,加上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全球几个主要VLBI网的交汇处。因此,它也大幅提高了国际 VLBI 网的探测灵敏度,成为中国VLBI网乃至东亚VLBI网的核心,抬升了我国在天体物理前沿课题中的国际地位。

  这一切不仅因为有了叶叔华的那番话,更因为有了她的身体力行。在巨镜4年建设过程中,叶叔华不知多少次亲临位于松江的工程现场。从这些年的会议纪要看,叶叔华每周必到项目例会,会议一开就是半天,她从头到尾都在场。

  不仅在专业问题上,在非专业问题上,叶叔华也表现出她社会活动家的能量。望远镜基础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牵涉方方面面,外协外包单位众多。只要工程上遇到一些问题,天文台方面希望叶叔华出面,协调进度和质量等,她总是二话不说现身协调会。沈志强说,“有时叶先生就坐在那儿,也不说什么; 有时就说几句话,哪怕支持鼓励,也非常管用。”他笑笑,“给我们的感觉就是:有‘老太太’在,心里就踏实。”

  叶叔华也绝非单单着眼上海,她时时关心着中国各地的天文基建。在贵州山区,她参与超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的选址,利用喀斯特盆地的天然地形,托起500米口径的“超级大碗”;在乌鲁木齐,她也同时促进当地天文台新建百米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向世界最高规格看齐;甚至在极地,她还是中国南极研究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指导南极天文台光学望远镜建设。

  先天下忧而忧,接着干

  如果说,在地月之间的测控距离上,“25米”还能派上用场,那么在将来的火星任务、其他行星任务中,“65米”就拥有无可替代性,比如它已帮助嫦娥二号完成了对700万公里外太阳系小行星的飞掠探测。若失去天马望远镜眼中那根的无形“风筝线”,深空探测器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叶叔华的眼里,总有一种大局观和前瞻性,这也是她深受同行敬重的原因。沈志强告诉记者,其实,上海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也是在叶叔华主持下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沈志强攻读博士期间,正是从事VLBI方向,上海基于这台射电望远镜在这一领域处于国际同步水平。“美国人1967年开始实现VLBI构想,叶叔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在中国推动此事,二三十年来完成了人才储备。”

  然而,搞天文也是很“烧钱”的。改革开放之初,叶叔华思考的总是用最少的钱、能办什么最大的事。过程可以艰难,但方向不能搞错。很多人未必知道,25米望远镜之前他们先试制过6米口径的小镜。为了验证它的测量精度,叶叔华出马“合纵连横”,与当时已建成100米口径望远镜的德国天文台组网,实现了欧亚大陆上的VLBI 联动,仿佛一个巨人牵着一个小孩在看星星。

  眼下,当叶叔华收看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她依然会看着流泪。“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现在真不知道是怎么样,也不知道我们会在干什么。”1978年,50岁的叶叔华才第一次走出国门,而她唯一的儿子还干过10年清砂工。叶叔华说,如今回想起这段来,才觉得没有白活。

  先天下之忧而忧,叶叔华仍在考虑下一步棋怎么走。她能让全台上下感觉到有一股正能量正在向前推展,在这条路上她比年轻人还急。“65米有了,并非一味求大,而是要用好。”她说,中国总的观测能力还很弱,必须加入国际合作中,从跟踪、平行到引领,我们才刚刚开始并肩赶路。在她的办公桌上,空间天文望远镜已提上议事日程,“日本有8米口径,俄罗斯有10米口径,我们也应该把自己的望远镜送上天”。(徐瑞哲)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