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都是一份很珍贵的贡献”,叶叔华院士将自己的格言放在办公室显 眼的位置。 本报记者 张驰 摄
具有前瞻眼光的叶叔华又将空间天文望远镜提上日程
上海天马山脚下,有一座“超级雷达”——65米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天马望远镜”高达70米,重达2700吨,是亚洲最大、世界前四的全可动射电天文望远镜。
去年底项目通过中科院和市科委验收,至今它每周工作6至7天,每天观测和测试约20个小时。计划下半年正式向国内外科学家开放,真正成为一座国际化的天文基础设施。
当天马望远镜为“嫦娥三号”落月任务实时测轨定轨,当它与大洋彼岸的外国望远镜联网遥望星空,那超大镜面的背后,少不了这样一位小身材的女性。没有她,就没有“天马行空”的中国式创新。她,就是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叶叔华院士。
藏了20年的话,那时说
中国航天器第一次飞到地球以外的天体,是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飞天奔月。那一年,叶叔华正值八十华诞。那一天,她去了发射现场,亲眼目睹了“嫦娥”升空的情景。她说,并不在意自己的寿辰,人的生命在宇宙长河中不过是一粒尘沙而已;她所激动的是,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中国“冲出”地球,而且是一次成功。
当年12月,中央宣布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任务圆满成功。2008年1月,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时任市长韩正,接见了上海市参与嫦娥一号任务的有关单位代表。上海天文台台长洪晓喻与叶叔华院士汇报了上海天文台负责的嫦娥工程VLBI测轨分系统。
VLBI就是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将各地多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组成VLBI网,同时观测同一个目标,就相当于形成了一台无比巨大的望远镜,其口径就是台网之间的地理跨度,比如3000公里。当时,上海天文台与北京、昆明、乌鲁木齐的射电望远镜组网,为40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提供了精密测轨定轨。
汇报会上,叶叔华告诉俞书记和韩市长:“在所有的合作单位里,我们上海的望远镜是最小的。”当时,北京密云新建了50米口径望远镜,云南昆明新建了40米口径望远镜,而上海还是佘山那台25米口径望远镜。叶叔华继续说,而且上海的望远镜也是最老的,都应该退休了。”她问道:“我们又是这个VLBI项目的头,该怎么办呢?”她认为,完成今后的嫦娥探月工程以及更远的深空探测VLBI任务,更大口径望远镜将起到关键作用,也将使我国射电天文的发展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老人的话语非常策略,也非常合理。市领导当即拍板,同意上海天文台建设6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建议,指示有关部门落实研制经费和站址用地。经中科院与上海市协商,当年天马望远镜就正式成为一项“院市合作”的重大工程。
作为65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上海天文台副台长沈志强根本没想到,叶叔华会在这个场合、这个机会提出65米巨镜的建议。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天文台就曾向国家申报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当时进入了天文口“四选一”范围,但最终没能中标立项。不少人以为此事大概就“到此为止”了,而叶叔华却一直放在心里,把藏了20年的话放到台面上说。而且,说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拿叶叔华的话讲:“脑袋都是空的不行,否则机会就飞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