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年来,刘克锋带领研究团队扎根京郊大地,研发了高效率、低成本、易操作的高温堆肥和干法厌氧发酵成套技术;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集畜禽粪便、废水处理和粪污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为一体的成套设备工艺技术体系。将“京郊养猪第一村”变为“北京最美的乡村”;把牛粪变宝,让800亩牛养殖小区再现青山绿水。
“粪便不同,它所含的养分就不同!你比如这猪粪、牛粪、羊粪、鸡粪、鸭粪,面对不同的粪便,我们就要想办法研制不同的菌剂。”北京农学院的刘克锋教授向记者介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教授时不时就扶一扶他那厚厚的眼镜片儿。1100度的高度近视,使得他一刻也离不开那副因为戴久了边缘已磨掉色了的眼镜。很难想象这个说起话来声音不大、温和内敛,典型知识分子形象的男人,20年来一直与各类粪便打交道。刘克锋与粪便的“结缘”,还要从1993年开始说起。
那些与牛粪打交道的日子
说起与粪便“结缘”,今年58岁的刘克锋坦白:“我原来是研究土壤肥料的。”1993年,北京市朝阳区环卫局找到他,希望刘克锋能帮助他们解决垃圾分类和处理难题。当时这个领域没人愿意搞,又累又臭。刘克锋就带着王红利、石爱平两位年轻教师,在垃圾堆里取样检测,一蹲就是一天。“一回家老婆不让进屋,满身臭味,洗也洗不掉。”然而,正是刘克锋团队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北京市制定垃圾分类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刘克锋教授也成为北京垃圾分类研究第一人。后来,垃圾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刘克锋教授的垃圾分类研究也划上了句号,但是对有机肥的研究却没有放弃,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年。
2008年,刚刚走马上任的大柏老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存就犯了愁:村里养了1万多头牛,村民虽然收入增加了,但村里遍地的牛粪怎么处理呢?更让人忧心的是,堆积的牛粪已经开始影响当地的水质和土壤。延庆县地处上风上水,若水质、空气被牛粪污染,北京市的饮水和环境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当时正值北京农学院与延庆县合作推出“1+1+X”科技培训工程,马永存找到了刘克锋。
谈起第一次来到大柏老村的感受,刘克锋依然印象深刻:“我去的时候是冬天,那天风大。一进村,只见漫天飞着黄色的粉末,远看还以为是尘土黄沙,走近了才发现是牛粪末。”
牛粪和猪粪的成分差别很大,生产有机肥时添加的菌剂、发酵时的温度参数都需要重新摸索和测试。回忆研究牛粪的过程,王红利老师笑称:“村里找不到新鲜牛粪,我们就拿着大铁锹,蹲在牛屁股后边等着,眼巴巴地等着牛排便,好不容易接一锹冒着热气的牛粪,就得抓紧去做实验。”当年跟随刘克锋教授读博士的王亮也参与这个项目,由于整天待在牛粪堆里测各种数据,鞋子都沤烂了好几双。
如今走在村子里,院落里、街道上再也看不到牛粪的踪迹,驱车围着占地800亩的养殖小区兜一圈,几乎闻不到牛粪的臭气,青山绿水再现于这个依山傍水的京郊秀美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