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天上午,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桂冠,获奖金500万元。
据了解,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318项成果、8位科技专家和1个外国组织。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外,还颁发了4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7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0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有亮点 大气污染防治4项获奖
据了解,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各奖种比例大体保持在15%、25%和60%。
其中,信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结果,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清华大学的“透明计算”概念、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等,对于我国的大规模科学计算、保障国家重要行业运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此外,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前沿成果。中科院动物所在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方面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09年世界十大医学突破之一,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环保领域成果迅速增长。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去年翻了一番。
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有革新 奖项指标实现动态分配
为了推进科技奖励的改革,今年评奖工作有一些全新的亮点。
其中,为加强对推荐单位的考核和动态调整,首次对连续三年获奖数为零的推荐单位,不直接下达推荐指标,改变了固有的指标分配格局,形成了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鼓励优秀学术团体提名推荐,每年拿出若干个推荐指标给管理规范、社会公认度高的社会力量设奖单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奖励的积极性。
鼓励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有关单位推荐国际科技合作奖,提高奖项的影响力。今年也是该奖项历年推荐数量最多、推荐范围最广的一次。
有朝气 最年轻获奖者只有35岁
除了最高科技大奖获奖者一如既往的“资深”之外,今年的其他科技奖励强化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
据介绍,2014年度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3岁,其中自然奖47.9岁,发明奖46.4岁,进步奖47.4岁。鼓励40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通过同行专家提名推荐自然科学奖,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
今年全部获奖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是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的王进,仅35岁。
有质量 最“潜心”项目耗时39年
今年的评奖强化了对潜心研究的引导,针对频繁报奖、搭车报奖的问题,今年明确规定同一年度每个人只允许作为一个项目的完成人,参加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
据介绍,今年获奖的项目中,从立项到结题的平均时间为10.7年,其中自然奖为12.2年,发明奖为10.2年,进步奖为10.4年。
其中,研究时间最长的是自然奖二等奖项目“中国两栖动物系统学研究”,从1961年7月开始到2010年3月结束,历时39年。
此外,针对盲目追求发明专利数量的现象,为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今年在严格要求自然科学奖代表性论文论著不超过8篇的基础上,规定提交的授权发明专利,最多不超过10项,其中前3项填写的为核心发明专利。为强化对学术诚信的引导,针对占用他人成果报奖和拼凑报奖的问题,要求报奖人提交知识产权共有人的知情同意证明和不同单位间的人员合作关系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