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科技之星-正文
靳保芳:一心追逐“阳光”
//www.workercn.cn2015-03-18来源: 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决策“狂人”

  当自己的产品遇到了火爆市场,价格打着滚儿地往上翻时却作出“甩货”的决策,你会不会认为这个老板疯了?

  尽管已过去6年多了,但晶龙集团中层干部们仍记得靳保芳当时这个近乎疯狂的决策。

  “甩货!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哪怕降价处理也不留一点库存!”2008年8月底,刚刚从南方考察市场回到宁晋的靳保芳,召集集团所有中层干部开会,突然宣布了这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策。要知道当时的光伏市场,堪称“如日中天”。以晶龙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单晶硅为例,一片薄薄的6英寸硅片能卖到60元,而且是客户预付款等拉货!

  所有的问号,很快就被拉直了。这年9月,光伏市场价格开始下行,进入10月愈加明显,单晶硅片从每片50元一路跌到30元。

  此时的晶龙却已资金回笼,披上了一件度过市场严冬的“棉袄”。

  事后,大家算了一笔账,仅2008年9月一个月,晶龙就赚了净利润1亿元,假如错过这个月,市场突变,就得赔上1个亿,里外里等于多赚2亿元。

  靳保芳如此决策的背后,是对我国光伏产业过热导致市场风险的准确预判。当时沿海一些地方,光伏业热到卖袜子、卖服装的纷纷转行进入,许多家庭买上两三台线切机,再买来几根单晶硅棒,切成片就开卖。他断定:“一个产业热成这样,不讲技术参数,不谈产品质量,绝对不正常,市场在酝酿风险,随时可能洗牌。”

  巴菲特曾说,重要的不在于什么时间进入,而在于什么时间退出。但对靳保芳来说,把握进入和退出时机同样重要。

  2008年10月,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企业一下子陷入困境,各种生产建设活动大大压缩。但靳保芳却反其道而行之,果断拍板,要求加快晶龙邢台园区、宁晋园区的建设进度。他可不是头脑发热拍脑门子作出决策,而是事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此时,钢材价格大幅下滑,建材、用工等成本也相对下降。

  结果,一算账,晶龙下半年招标的两个车间建设项目与上半年相比成本下降了25%。原计划1亿元的投资,一下子就节省出2500万元!与此同时,晶龙抓紧引进设备,扩大产能,与日商签订了购置194台线切机合同。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对方产品积压,原本7亿元人民币的合同,对方将货款降低了12%,这样,晶龙又省下了9000万元。

  光伏业在短短几年中,一直经历着冰火两重天的境遇——火到睡着觉钱捆子就砸下来了,冰到银行纷纷抽贷。

  冰与火的考验,的确考倒了一批曾经叱咤风云的光伏豪杰。他们在火热市场中雄心勃勃、豪情万丈的巨额投资,转眼间竟成为市场寒冬中企业雪上加霜的沉重包袱。

  但是,经过光伏寒冬的洗礼,就在国内不少光伏巨头因种种原因陷入亏损泥沼的时候,晶龙集团资产负债率只有36%,晶澳公司资产负债率55%,保持行业最佳,可谓“稳坐钓鱼船”。

  “考验一个企业家的决策能力,不是在困难的时候,而恰恰是最红火的时候。” 靳保芳坦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从未离开过自己。他认为,大者并非恒大,强者并非愈强,欲求基业长青,唯有求新求变。

  2005年开始,作为原材料的多晶硅持续涨价,晶龙的单晶硅也跟着涨。但看着卖单晶硅挣回来的钱,靳保芳觉得不踏实,认为“这是暴利,难以长久”。于是,当国内不少光伏企业逐利而动、斥巨资扩大多晶硅产能时,靳保芳却着手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生产经营开始涉及单晶硅棒、切片、电池片组件、系统集成和工程,快速成长为“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大家族”,抗风险能力随之增强。

  变化不止于此。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晶龙2010年电池出货量达到1.52吉瓦,产能达2.5吉瓦,稳坐全球最大电池出货量的头把交椅。然而2011年到2012年间,全球光伏市场和行业格局悄然生变,可谓“内忧外患”。在各家光伏企业对行业发展陷入迷茫时,晶龙集团果断踏上转型之路,主动放弃世界第一这个虚名,停止电池业务的扩展,大力开拓下游的组件业务,并进军光伏电站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企业的硬实力。

  “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靳保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德鲁克这句意味深长的判断作出了生动注脚。

  日本市场素以严苛出名,当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美市场风光无限时,没有人愿意去日本市场碰硬。但靳保芳却偏偏盯上了日本市场,于2012年9月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当时,他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他认为最严苛的市场才能真正检验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在巩固欧美传统市场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开拓日本、东南亚等新兴市场。这一举措,不但促进了晶龙产品质量的提升,也拓宽了市场范围,有效分担了后来欧美对光伏“双反”的压力。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培建感慨:“靳总确实有着好企业家对市场超乎寻常的敏感。”

  那么,这样超乎寻常的市场敏感来自哪里?对大势准确把握的“特质”又是如何形成的?同行在发问,学者们也在探究。答案,也许就写在靳保芳对时间的分配中——

  年过六旬的他,至今仍保持着这样的时间安排:1/3在工作,1/3在考察市场,1/3在学习。“太阳能事业要求我这样做。一个没有智慧或者没有学习力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企业。”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