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人物简介
聂建国(1958.8-),湖南人,结构工程专家。现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中国钢结构协会副会长。多项成果被《钢结构设计规范》等国家及行业标准采纳。授权发明专利17项,出版教材3部、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00余篇,其中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ASCE》等结构工程领域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4月底的清华园,绿荫掩映楼阁,微风拂过,嫩叶微微在枝头摇动,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红褐色的土木馆坐落于一片法桐和白杨之间,我国著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专家聂建国院士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30年。
在学术界的同行眼里,聂建国是一位不断创新的开拓者;在工程界的同行眼里,聂建国是一位满怀责任感的实干家;在学生眼里,聂建国更是一位深受爱戴的良师益友,如同这明妍的春光,带来温暖的春意。
成果用于100多项大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公共建筑与高层建筑对大跨重载结构产生巨大需求。聂建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经对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产生浓厚兴趣,预感到这个结构将来会有大发展,将其作为研究方向,以此作为对传统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重要补充,为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新的选择。
别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当下土木工程领域的热门项目,全国很多高校都有科研力量,30年前,它在国内偏冷门,没有多少人进行专项研究。而他始终怀抱中国土木工程的强国梦,不懈地开展研究。“他在科研上非常有前瞻性,”聂建国的学生、现在的同事樊健生教授评价。
聂建国在本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发了大跨双向组合结构、大跨组合转换结构、系列节点构造技术、综合抗裂系列技术等多项技术发明。他早在1995年就发表了关于组合梁滑移效应的第一篇论文;之后提出的折减刚度法,被多部规范规程采用,成为其学术生涯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他始终倡导工程科技要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和国情,科研成果在大型复杂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今后类似的工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据统计,仅北京就有100余座桥梁采用了他的叠合板组合桥面系研究成果,多项成果应用于天津津塔、武汉中心、中国博览会综合体等全国100余项工程,得到学术界和工程界同行的高度评价,他也成为行业最顶尖的专家之一。
多年以来,他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钢结构协会首届钢结构杰出人才奖、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等多项荣誉。2013年,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获得土木工程领域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13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每年只在除夕休息一天
每天不到8时,聂建国就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每天21时,学生离开时还能看见他的办公室亮着灯,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都是如此。即使毕业已有10年,聂建国的博士研究生田春雨对这样的场景依然记忆犹新,“只要老师不出差,他的业余时间基本都在工作,每年只在除夕休息一天而已。”
土木水利学院党委书记石永久教授提到一个细节,“我1992年起和聂建国成为同事,彼此很熟悉。周末,我经常会接到他从办公室里打来的电话,长年累月,很不容易。”
聂建国喜欢拍摄各种建筑工程的照片,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会爬到高高的脚手架上,或钻到桥底下。他不仅把照片留作档案,揣摩其中结构的独到之处,还做成幻灯片,以便为学生进行形象的讲解。
2014年底,他和同事、学生一行人去南宁开会。清晨不到6时,别人还沉浸在梦乡,他却背上相机走出宾馆,直奔一座桥梁而去。原来,他坐车时瞥见这座桥梁在设计上有点小问题,就想赶紧拍下来,回去给学生做研究。
“有一次,车辆行驶在高速路上,聂教授突然大喊停车!司机吓了一跳,停下后才发现,是他无意中看见窗外一座桥很有特色,就急着要去把细节拍下来。”樊健生说起这位良师益友的小段子不禁笑了,“他真的是发自内心地喜爱这份工作。”
30余年以来,聂建国对专业的痴心没有一天变过。
高科技领域的劳模党员 | 2009-02-19 |
弘扬劳模精神 建设钢铁强国 | 2009-02-19 |
甄建国:用中国的文化去打动世界的心 | 2009-02-19 |
为工程而生 为创新而生 | 2009-02-19 |
爱岗敬业,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2009-02-19 |
2013中国海员大会:海员,海洋强国梦想... | 2009-02-19 |
全国政协委员王兴东:编剧是跑第一棒的人 | 2009-02-19 |
大山深处的留守儿童(组图) | 2009-02-19 |
全国劳动模范陈昌:潮起珠江 管通天下 | 2009-02-19 |
【时代先锋】一位党员专家的报国历程 | 2009-02-19 |